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2010-05-07 Devotionals Today

知信行網上團契為各主內肢體提供的每日靈糧,歡迎訂閱推介奉獻支持
《網絡天糧》查詢,請電郵:ccf@ccfellow.org

訂閱天糧 | 轉介天糧 | 修訂訂閱 | 奉獻支持

青草地上


心的改造:尊重,憐憫,寬恕
尊重別人的感受
每月內省(按此)

 
經文:
羅馬書十二15

15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

 
經文背景:
保羅指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在乎能彼此分享快樂與憂愁。
 
經文默想:
1. 與人同樂同哭需要甚麼心態?
2. 與別人分享分擔,對於自己的生命有甚麼影響?
   
 
尊重別人的感受

  這是一個對人失去共鳴與感覺的世代。人們愈來愈講求效率,社會充滿競爭的氣氛,人的感情漸漸變得冷酷和麻木。人對名譽、地位、才幹、金錢的重視與關注,遠遠超過尊重人的需要和感受!

  保羅教導信徒要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這是直接挑戰信徒情感的教導,勉勵我們要因著對他人的尊重,而學會與別人分享喜樂,同擔憂患。

  要尊重人的喜樂,這需要崇高的品格,不但對人沒有嫉妒的心,且看見對方被人推崇稱讚時,心中能喜樂,視對方的成功為自己的成功。

  要尊重人的哀哭,這需要深度的感情,進入他實況的處境裡,體諒他的苦情,接納他的眼淚,視他的悲苦為自己的痛苦。

  弟兄姊妹啊!在你一天的生活中,有多少時候能夠意識到身旁的人的感受,以尊重之心來回應他們呢!

 
人生應用:
我能否體會別人的快樂與哀傷?我有用心聆聽別人的傾訴嗎?
 
靈性格言:
人要成聖,得先奉獻他的金錢。  ~史密斯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第214天
感恩不配

如果我們心存感恩,生活的質素與面貌將會很不一樣。

請您安靜下來,慢慢地從心裡誦讀以下的經文。您可以不斷重覆地誦讀,讓經文在您心中回響。在讀的時候,請特別留意「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他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這一句。

經文
以弗所書三7-13

我作了這福音的執事,是照神的恩賜,這恩賜是照他運行的大能賜給我的。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他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又使眾人都明白,這歷代以來隱藏在創造萬物之神裡的奧祕是如何安排的,為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這是照神從萬世以前,在我們主基督耶穌裡所定的旨意。我們因信耶穌,就在他裡面放膽無懼,篤信不疑的來到神面前。所以,我求你們不要因我為你們所受的患難喪膽,這原是你們的榮耀。

 
靈修指引

保羅說:「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他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保羅為自己被信徒們尊重而感謝,也為自己做傳揚十字架的道理的志業而感謝。他沒有認為自己必然受信徒們尊重,亦不以為自己選擇去做的就是自我的成功與榮耀。…

保羅說:「神還賜我這恩典!」這句話充滿了感激之情,亦表達一份真實的「謙遜」。…對!真實的「謙遜」和由衷的「感激」是彼此相連的。「謙遜的心」會生發「感激之情」。存著謙遜的心看己、看人、看神,會容易對己、對人、對神產生感激。…

保羅很重視謙遜,也常在書信中教導信徒們學習。…他幾乎在每一封書信中都提及謙遜的功課,例如,在以弗所書第四章,他勸勉信徒:凡事謙虛。(四2)。…

為甚麼謙遜跟感激是彼此相連的?…首先,我們要明白,謙遜不是「不得不承認自己無能」。謙遜的人不是自認為沒有價值、沒有貢獻、笨拙愚昧,走路低著頭,縐著眉的樣子。不是因為自身缺乏、缺憾,比不上人,於是只好「謙遜」一點。…婉惜的說,這是自卑;而自卑的心並不容易生發感激,反可能會生出嫉妒。…

謙遜又不是心知自己才藝、成就、表現勝人一籌,沾沾自喜,但為要給人一個「富修養」的形象,於是常常掛在嘴邊:「這是神的恩典,這是神的恩典,我不算甚麼。」…我們知道,這不是謙虛,乃是虛偽,是一字之差而已。…虛偽的心念所發的感謝言詞,可能非常美麗,但沒有真感情,乃像糠秕被風吹散,不會留在人的內心。…

范尼隆(《心的割禮》一書的作者)寫信提醒一位接受靈修指導的信徒:「…我要順便警告你,聽起來謙卑的言語,也會是一種試探。我們很容易用謙卑的言語來說話,因為這樣子是很好聽的,但其實默默地做個謙卑的人是更好的,你對那能言善道的謙卑要很小心。…」(68-69頁)」

謙遜長自一顆常感不配的心。大部份人都能自然地可以說話、看書、寫字、穿衣、走路(除了少數的弱智或殘障的人,需要辛苦地學習或依賴親朋或工具扶助),但並不是大部份人中的大部份人,都會為自己所能、所有的常感不配。那些常感不配的人,會為生命所賦予的一切,衷心感謝。那些常感不配的人有福了,他們會較容易接受現實、安分守己、放開得失。…保羅說:「神還賜我這恩典!」…這是他在被囚禁的時候說的。…

對!常感不配的心孕育出一份謙遜的氣質。…怎樣培養常感不配的心?…

讓我們認真想想:在生命中有甚麼是您和我「應該配得」的?…您可以在一張紙上列出您所有的,如家人、朋友、學歷、錢財、房子、健康…,然後您認為那一樣是您「應該配得」的,便把它圈起來,再想想您可以怎樣永遠把它留住。…

您可能已經記起保羅曾說:「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提前六7)……

 
《誦禱心曲》版權屬譚沛泉博士所有,承蒙允許刊載。
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
 
 

活水湧流

粵語 國語

第 7 天

讀經:出埃及記十七章1至7節

  神為何要人受苦?神為何不滿足人的願望?神為何要延遲答允我們的要求?你曾否為你本人或你的朋友,提出過類似的問題呢?

  這些難題可說是千古之謎。就正如經文中的以色列民,無法理解神為何領他們到一個全無水源的地方,以致他們苦無水喝。但其實,神領他們到那裡,是為了要他們學習另一項的功課。

  可惜,以色列人並沒有尋求神的心意是要他們學習甚麼;他們只懂得向神和他們的領袖大發怨言。向神發怨言,是對神不敬的表現;它等於質疑神的帶領。而且,怨懟的心態是很容易互相感染的;當一個人開始發怨言,其他人也很容易跟著抱怨。然而,埋怨只會消耗我們的精力;我們在困難中應保留精力,求神幫助我們去尋求解決的方法。

  但神的恩慈無限。祂不單沒有為著百姓的怨懟而責罰他們,反而吩咐摩西用杖去敲打一塊磐石,接著便有水湧流出來。

  被摩西敲打的磐石,果然流出活水。百姓只需輪流取水,就能解渴。神已經預備一切,百姓若還口喝,就只能怪自己,不能再埋怨神的供應不足。

  摩西只需敲打磐石一次,水就源源流出。有趣的是,自從這次缺水之後,便一直要到四十年後的飄流尾聲,當以色列人的下一代需要再次認識神的能力和神有充足的供應,才再出現缺水的事件(參民數記二十章1至13節)。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章4節指出「那磐石就是基督」。那是指基督在各各他山上,為我們一次而永遠地受苦。從基督那靈磐石中已經湧出了生命的活水,它是為我們白白傾流的;任何人都可以取這水喝,就能得著生命的飽足。

頌讚:
頌讚耶穌基督賜給我們生命的活水。

~~~~~~~~~~~~~~~~~~~~~~~~~~~~~~~~~~~~~~~~~~~~~~~~
WATER FOR THE THIRSTY

Day 7

BIBLE READING: Exodus 17:1-7

Why does God allow suffering? Why doesn't God do the things we expect him to do? Why doesn't he act more quickly? Have you ever tried to answer questions like these, either for yourself or for someone else?

It is never easy to answer that kind of question. The Children of Israel could not understand why God had led them to a place where there was no water for them. But they had been brought there to learn another lesson in God's school.

Once more instead of learning from God, they were murmuring against him and against their leader. Murmuring dishonours God. It says that God doesn't know what he is doing. Murmuring is catching. When one person starts to do it, it soon spreads. Murmuring also wastes our energies, which could be used for God in other ways.

God is wonderfully gracious however. Instead of pouring out judgement on the people, he told Moses to hit a particular rock with his rod and water would come out. That is exactly what happened.

When Moses struck the rock, it gave life-giving water. All that the people had to do was to take and drink. God had done the rest. If they refused to drink and were still thirsty, it was their own fault and God was not to blame.

The rock was struck only once. It is interesting that the need of water is not mentioned again until near the end of the 40 years of wanderings, when a new generation needed a display of God's power and provision (see Numbers 20:1-13).

Paul wrote in 1 Corinthians 10:4 'that rock was Christ'. It is a picture of how Christ was smitten for us on Calvary once for all. From him has come the water of life and it is free for everyone to take it for themselves.

A PRAISE NOTE:
Thank God today for Jesus Christ, the wonderful water for life.

文章內容由個別機構或作者提供,國證網絡只負責發佈及製作,
如欲轉載或對內容有任何意見,請聯絡有關機構或聯絡國證網絡代轉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