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人靠近約旦河的時候,摩西差遣十二個探子去窺探應許之地。以色列每支派派一個探子,進入迦南,考察這片土地,並回去報告。這十二個人都經歷了同樣的外在環境,但其中十個探子得出的結論顯然有別於另外二人。迦勒與約書亞屬於少數派,但他們卻是正確的。觀點如此不同,原因是甚麼呢? 相同之處 1.十二個探子都是他們支派的領袖(十三2)。 2.十二個探子都接受了同樣的應許(十三2)。 3.十二個探子都得到了同樣的機會(十三2)。 不同之處主流報告 1.十個人說"不去"。 2.誤解他們的使命。 3.根據所處的環境來看神。 少數派的報告 1.兩個人說"去"。 2.明白他們的使命。 3.根據所信靠的神來看環境。 十二個探子回來,十人對攻佔迦南的任務表現驚恐,不難理解。他們的報告中沒有神,他們甚至沒有一次提及神的名。他們悲觀的看法和消極的報告,如同一場瘟疫,在以色列營地中蔓延。他們宣稱:"那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然而那地住著巨人……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 儘管約書亞和迦勒與其他十個探子的旅程完全相同,看見相同的事物,他們卻帶回熱誠的、積極的報告。他們認為,以色列人定能攻佔那片土地。基於神帶領整個民族穿越曠野的事實,他們的報告充滿希望。他們坦率承認障礙,但他們知道沒有甚麼能夠攔阻神。他們回來報告說:"那地確實住著巨人,但他們跟神相比簡直就跟小矮人一樣,我們一定能戰勝他們,奪取那地。況且迦南確實是流奶與蜜之地。" 最大的分別是態度! 主流與少數派提交的報告,惟一區別在於人的內心。不同的報告反映了他們在很多問題上,如對應許之地、對神的應許、對迦南人、對涉及的工作、對神以及他們自己,態度完全相對。主流的態度是: 1.不順服神; 2.對應許之地的前景沒信心。 3.因為恐懼而表現膽怯。 4.在報告中完全忽略神。 5.患有蚱蜢綜合症。(譯者注:自卑、退縮、埋怨等狀況,源於十個探子報告中的描述,"……據我們看自己就如同蚱蜢一樣……") 結果如何呢?這十個報惡信的人在整個以色列營地傳播令人憂慮的信息。他們敗壞的態度感染了全體以色列民,直至這種屬靈敗壞到了無法容忍的地步。看看整個民族消極的回應,誰應該承擔責任:"我們的弟兄使我們的心消化,說那地的民比我們又大又高"(申一28)。為了一個消極的主流報告,這個古老社群繼承迦南地,要被除去將近兩百萬人。由於他們破壞性的影響,以色列民被趕回曠野,死在那裡;神延遲了四十年才向祂的選民履行諾言。 如果他們聽從了少數派的意見……他們的態度絕對會積極得多: 1.服從神。 2.堅持前往攻佔應許之地。 3.顯示出於信心的勇氣。 4.平穩有確據。 5.明白自己與神的關係。 結果怎樣?迦勒與約書亞活著邁入一個新的紀元,另外的十個探子,則與其他不信的那一代成人,一同倒斃在曠野。 態度原理 態度,會改變一切。要作一個稱職的領袖,首要是培養積極的態度。缺乏這個關鍵的支柱,就不能建立成功的領導。且細看約書亞與迦勒的言行所反映的態度原理: 1.我們的態度決定我們的生活方式。 2.我們的態度決定我們與人的關係。 3.我們的態度決定成敗。 4.我們在任務開始時所持的態度,對結果產生的影響,比其他任何因素都要大。 5.我們的態度能將難題轉化為祝福。 6.我們的態度讓我們有不平常而積極的看法。 7.我們不會因是屬神子民而自動生出積極的態度。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