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2011-08-22 Devotionals Today

知信行網上團契為各主內肢體提供的每日靈糧,歡迎訂閱推介奉獻支持
《網絡天糧》查詢,請電郵:ccf@ccfellow.org

訂閱天糧 | 轉介天糧 | 修訂訂閱 | 奉獻支持


約伯──正視生命困惑的真誠
肯定神
人物介紹及操練建議(按此)

 
經文:

約伯記三十四5-21,36-37;三十六5-10

三十四5-21(節錄)
5約伯曾說:我是公義,神奪去我的理;

6我雖有理,還算為說謊言的;我雖無過,受的傷還不能醫治。

7誰像約伯,喝譏誚如同喝水呢?……

9他說:人以神為樂,總是無益。……

11他必按人所做的報應人,使各人照所行的得報。

12神必不作惡;全能者也不偏離公平。

13誰派他治理地,安定全世界呢?

14他若專心為己,將靈和氣收歸自己,

15凡有血氣的就必一同死亡;世人必仍歸塵土。……

17……那有公義的、有大能的,豈可定他有罪麼?……

19他待王子不徇情面,也不看重富足的過於貧窮的,因為都是他手所造。……

21神注目觀看人的道路,看明人的腳步。

36-37節
36願約伯被試驗到底,因他回答像惡人一樣。

37他在罪上又加悖逆;在我們中間拍手,用許多言語輕慢神。

三十六5-10
5神有大能,並不藐視人;他的智慧甚廣。

6他不保護惡人的性命,卻為困苦人伸冤。

7他時常看顧義人,使他們和君王同坐寶座,永遠要被高舉。

8他們若被鎖鍊捆住,被苦難的繩索纏住,

9他就把他們的作為和過犯指示他們,叫他們知道有驕傲的行動。

10他也開通他們的耳朵得受教訓,吩咐他們離開罪孽轉回。

 
經文默想:
以利戶對神有甚麼肯定?他指出約伯有甚麼問題?    
 
肯定神

  人總有一個傾向,就是在痛苦的時候會變得消極、悲觀和自憐。因此,在這些情緒下,會發出很多反面的言語去譏誚和諷刺人生或神。約伯也犯了這個毛病,因此,以利戶直斥其非。約伯怎可以說神不講理呢?怎可以下定論:人以神為樂,總是無益的?難道神會不公平嗎?

  以利戶對神有以下絕對的肯定:
  ‧ 神是公平的,祂必不徇情。
  ‧ 神是公義的,祂必賞善罰惡,報應人。
  ‧ 神有大能,祂是治理地、安定全世界、創造與掌管生命的主,人怎可以定祂有罪?
  ‧ 神不自私,不為己,時常看顧義人。
  ‧ 神有智慧甚廣,知道一切是非對錯,也注目觀看人的行為。
  ‧ 神並不藐視人,卻為困苦人伸冤。

  人怎可以否定神,或輕慢神?輕慢的背後,就是驕傲,是把「自己」抬舉為最大最高,或把「神」貶低而低於「自己」。「輕慢」與「驕傲」的後果,就是「悖逆」,就是罪。所以,以利戶指出:若義人被苦難的繩索纏住,或許是神叫他們知道自己有驕傲的行動,神要藉此教訓他們,幫助他們離開罪孽。苦難的臨到,是有神一番的好意!這是以利戶肯定的信念。

 
人生應用:
我認識我的神嗎?我有沒有曾在言語上輕慢神呢?
 
靈性格言:
信心
信心會帶給你積極的態度,但積極的態度不一定就是信心。  ~杜恩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新視域的力量

第234天

感情用事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經文

耶利米書十七5-13

5耶和華如此說:倚靠人血肉的膀臂,心中離棄耶和華的,那人有禍了!

6因他必像沙漠的杜松,不見福樂來到,卻要住曠野乾旱之處,無人居住的鹼地。

7倚靠耶和華、以耶和華為可靠的,那人有福了!

8他必像樹栽於水旁,在河邊扎根,炎熱來到,並不懼怕,葉子仍必青翠,在乾旱之年毫無掛慮,而且結果不止。

9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10我─耶和華是鑒察人心、試驗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作事的結果報應他。

11那不按正道得財的,好像鷓鴣菢不是自己下的蛋;到了中年,那財都必離開他,他終久成為愚頑人。

12我們的聖所是榮耀的寶座,從太初安置在高處。

13耶和華─以色列的盼望啊,凡離棄你的必致蒙羞。耶和華說:離開我的,他們的名字必寫在土裡,因為他們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

 

信息分享

我們要繼續思考,那導致我們重複地經歷同樣困難和問題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從沒有停下來檢視自己,找出是甚麼導致我們如此行。詩人在神的同在中檢視自己,並發現有三件事令他走錯路。

首先,他看到自己容許自己的心管理自己的頭腦:「因而,我心裡發酸,肺腑被刺。我這樣愚昧無知」(詩七十三21-22)。請留意當中的心理學──他將心放在頭腦之前。我們很多麻煩都是來自內心的感受,而不是頭腦應有的清晰思維。當我們的心控制了一切的時候,它就會威脅我們相信不是事實的事情。它令我們愚蠢。詩人以為他對不敬虔的人的感受是真實的,但這只是心理學家所說的「感情用事」,意思是說一個人相信他的感受就是事情的真相。當詩人的感受被事實糾正時,感受便消失了,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困難存在。他的境況,可以說是「使自己陷入」的瘋狂。

我也曾經容許自己被感受控制,甚至到了一個相信小丘是大山的地步。(我相信你也試過這樣)詩人生命中的真正困難不是外在發生的事情,而是在他內心世界的狀況。換句話說,他煩惱的真正來源是他自己。

 
「他煩惱的真正來源是他自己」
 

進深研究

可二1-8;來三12;彼後二14

1. 律法教師不明白甚麼?
2. 我們要提防甚麼?

 

祈禱

天父,我現在更清楚看到自己大部分的問題,都是出自錯誤的思想和錯誤的感知。求您幫助我懂得以聖經的思想來控制我的心懷意念。奉耶穌的名祈求,阿們。
 
本文英文版權屬 CWR 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 讚美之泉音樂事工 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靈的改造:甦醒,良善,智慧
用屬靈的智慧認識神
每月內省(按此)

 
經文:
約翰壹書五19-21

19我們知道,我們是屬神的,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

20我們也知道,神的兒子已經來到,且將智慧賜給我們,使我們認識那位真實的,我們也在那位真實的裡面,就是在祂兒子耶穌基督裡面。這是真神,也是永生。

21小子們哪,你們要自守,遠避偶像!

 
經文背景:

約翰向信徒重申神永生的道理,要他們明白耶穌道成肉身的事實已經存在他們的心裡,並且成為他們確信的憑據,所以在生活上便要持守這真實的信仰。

 
經文淺釋:
「惡者」(19節)─指魔鬼。
 
經文默想:
1.屬神的人與世人有何不同?
2.神的兒子來到,要在哪些事上幫助我們?
   
 
用屬靈的智慧認識神

  主耶穌所給我們的救恩,除了要把我們從罪中拯救出來外,也賜我們屬靈的智慧,可以認識神,與神建立一個親密而不斷進深的關係。主耶穌雖一次獻上成為我們的挽回祭,但祂仍天天幫助我們脫離罪。同樣,雖然神在我們接受基督時,已把智慧賜給我們,但祂仍不斷幫助我們漸漸認識神!因為,除了神的靈,無人知曉神的事(林前二11)。

  你願意藉著基督所賜給我們那智慧的靈,去追求和了解我們的永生神嗎?藉智慧的靈你能發現神的偉大,這時你也許會感歎地說:「我的主,我的神!」也許會像約伯般發出歎息說:「我以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

  當你發現神的偉大的時候,你會醒覺自己是多麼微小!正如詩人所說:「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

 
人生應用:
我以甚麼方式認識神?我願意追求屬靈的智慧嗎?
 
靈性格言:

一個低智能卻全心尋求神的人是智慧的,而一個藐視神的博士卻是個傻瓜。  ~勞威廉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第320天
光明.黑暗

信仰基督是選擇脫離黑暗,進入光明,亦同時是體認生命由內而外的更新;而這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

請您安靜下來,慢慢地從心裡誦讀以下的經文。您可以不斷重覆地誦讀,讓經文在您心中回響。在讀的時候,請特別留意「從前你們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裡面是光明的,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這一句。

經文
以弗所書五8-14

從前你們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裡面是光明的,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總要察驗何為主所喜悅的事。那暗昧無益的事,不要與人同行,倒要責備行這事的人;因為他們暗中所行的,就是提起來也是可恥的。凡事受了責備,就被光顯明出來,因為一切能顯明的就是光。 所以主說:你這睡著的人當醒過來,從死裡復活!基督就要光照你了。

 
靈修指引

保羅在上一段的話中提出「愛心」跟「貪心」的對比,希望信徒放下「貪」而學習「愛」。在接著這一段話裡,他又再用另外一個對比「光明」和「黑暗」,來提醒信徒。「愛心」跟「貪心」勾畫出人性經驗中「給」與「取」的兩面;「光明」和「黑暗」是自然現象中「顯」與「蔽」的兩面。保羅用「光明」和「黑暗」這個自然現象作對比,是獨具心思的。他相信,「光明」和「黑暗」可以貼切地描述人的靈性狀態。於是,自然現象中「光明」和「黑暗」比擬為靈性生活的「顯」與「蔽」兩個境界或狀態。…

保羅告訴信徒們:「從前你們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裡面是光明的」。他指出信徒不再「黑暗」,乃是「光明」,是要喚醒信徒留意他們具有新的生命本質和生命能力。首先,信徒的生命本質因為信仰基督,已經成為「光明」,不再是暗昧的。這種「質」的改變是徹底的,整個人轉化為「光明子女」,換上一個嶄新的身份。用圖像化的方式來描繪這個新的生命本質的話,這個「光明人」是由光的元素組合而成,全身內外,盡都是光。直接的說,這個人就是光!…

因為光明的人的光明本質是神所賜的,光明的人亦稱為光明之神的子女。作為光明之神的子女是一個十分尊貴的身份。您可以嘗試在人來人往的商場上,或者是在擠迫的火車站內行走時,讓您的意識如此地喚起您:「我是光明之神的子女,我生命的本質是光明的。」試試這樣做,看看您會有怎樣的體驗。…

光明的人便自然從其身上散發出光明。因此,保羅說:「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請留意,「良善、公義、誠實」只是光明所結的「部份」果子,而不是「所有」的果子;保羅還未完全列出更多表達光明、正向能量的意念、情感和行為,如憐憫、饒恕、平安、鼓勵、接納、欣賞、體恤、慈悲,溫柔、喜樂、還有更多其他的;這些都是光明的果子。意思是,當我們信仰基督,生命獲得一個全然光明的本質和身份;而同時,整個人就自然流露出光明。散發光明是光明人的生命力。…

但我們可能馬上想到,自己並不能內外都散發光明,因為自知內在仍然有未被轉化的「黑暗」部份。對!當我們的心靈受「黑暗」遮蔽,便不能釋然地自重、自信、自愛。我們需要自問:那些「黑暗」是未能釋懷的遺憾?是未獲寬恕的過錯?是未治癒的傷痛?或者是未滿足的渴求嗎?…
 
邀請您嘗試以下的祈禱默想:在一個寧靜的空間內,合上眼睛…深長而緩慢地呼吸…逐漸想像自己被神的光包圍著…又想像自己的心靈亦一樣的光明一片…包括內裡那些「黑暗」的部份,都一一被光照耀、溫暖…讓自己停留在這光明的孕育中……

幾分鐘後…當您結束默想時,心裡可以這樣的祈禱:「感謝光明之主,使我成為光明的人。」……

 
《誦禱心曲》版權屬譚沛泉博士所有,承蒙允許刊載。
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
 
 

孿生子多馬

粵語 國語

第22天


讀經:   

約翰福音十一章1至16節

1有一個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住在伯大尼,就是馬利亞和她姐姐馬大的村莊。

2這馬利亞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頭髮擦他腳的,患病的拉撒路是她的兄弟。

3她姊妹兩個就打發人去見耶穌說:"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

4耶穌聽見就說:"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

5耶穌素來愛馬大和她妹子並拉撒路,

6聽見拉撒路病了,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兩天。

7然後對門徒說:"我們再往猶太去吧!"

8門徒說:"拉比,猶太人近來要拿石頭打你,你還往那裡去嗎?"

9耶穌回答說:"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時嗎?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為看見這世上的光;

10若在黑夜走路,就必跌倒,因為他沒有光。"

11耶穌說了這話,隨後對他們說:"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

12門徒說:"主啊,他若睡了,就必好了。"

13耶穌這話是指著他死說的,他們卻以為是說照常睡了。

14耶穌就明明地告訴他們說:"拉撒路死了。

15我沒有在那裡就歡喜,這是為你們的緣故,好叫你們相信。如今我們可以往他那裡去吧!"

16多馬,又稱為低土馬,就對那同作門徒的說:"我們也去和他同死吧。"

在基督的十二個門徒中,多馬是我們認識得最少的其中一個門徒。我們經常稱他作「多疑的多馬」,實在並不公允。多馬又稱為低土馬,低土馬乃「孿生」的意思。這個名字與福音書記載他有好幾次表現多疑,完全扯不上任何關係。「多馬」是希伯來名字,而「低土馬」是希臘名字。

頭三卷福音書僅在列出門徒名字的經文中提及多馬。約翰則有四個場合提到他,後兩次是在基督復活之後。

今天選讀的經文只記載多馬說了一句話,但就像他在其他場合的發言,我們可以透過它來認識他。

經文記載拉撒路病重,他的兩位姊姊非常擔心,打發人去請耶穌立即過來幫忙。但基督卻延遲了兩天才起行,而且還說要先到猶大。

眾門徒聽見基督要去猶大,都慌張起來,他們既擔心基督的安危,但同時也可能為他們自己的安危擔憂!但一番簡單對話之後,置身其中的多馬突然說:「我們去吧!那麼我們便可以與他同死了!」彼得通常都代表眾門徒發言,但這次卻給多馬搶先了。

多馬的話好像很悲觀,然而,這句豪言壯語,卻是這位完全效忠於耶穌基督的門徒的肺腑之言。

而且,這句話也起到了鼓勵的作用。它激動了其餘那些跟從基督的門徒,讓他們作好準備,面向那不可知的未來。

今天有許多信徒像多馬一樣。他們似乎對任何事物都表示懷疑,可是,當他們決定了自己的立場,他們便能對其他信徒產生鼓勵的作用。今天,有沒有人正需要我們的鼓勵呢?

~~~~~~~~~~~~~~~~~~~~~~~~~~~~~~~~~~~~~~~~~~~~~~~~
THOMAS THE TWIN
Day 22


Bible Reading:   

John 11: 1-16

1 Now a certain man was sick, Lazarus of Bethany, the town of Mary and her sister Martha.

2 It was that Mary who anointed the Lord with fragrant oil and wiped His feet with her hair, whose brother Lazarus was sick.

3 Therefore the sisters sent to Him, saying, "Lord, behold, he whom You love is sick."

4 When Jesus heard that, He said, "This sickness is not unto death, but for the glory of God, that the Son of God may be glorified through it."

5 Now Jesus loved Martha and her sister and Lazarus.

6 So, when He heard that he was sick, He stayed two more days in the place where He was.

7 Then after this He said to the disciples, "Let us go to Judea again."

8 The disciples said to Him, "Rabbi, lately the Jews sought to stone You, and are You going there again?"

9 Jesus answered, "Are there not twelve hours in the day? If anyone walks in the day, he does not stumble, because he sees the light of this world.

10 But if one walks in the night, he stumbles, because the light is not in him."

11 These things He said, and after that He said to them, "Our friend Lazarus sleeps, but I go that I may wake him up."

12 Then His disciples said, "Lord, if he sleeps he will get well."

13 However, Jesus spoke of his death, but they thought that He was speaking about taking rest in sleep.

14 Then Jesus said to them plainly, "Lazarus is dead.

15 And I am glad for your sakes that I was not there, that you may believe. Nevertheless let us go to him."

16 Then Thomas, who is called the Twin, said to his fellow disciples, "Let us also go, that we may die with Him."

One of the least known of Christ's twelve disciples is the man called Thomas. We often call him "Doubting Thomas" which is hardly fair. The word Didymus attached to his name simply means the twin.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his questioning attitude which shows up on several occasions in the Gospels. The name Thomas comes from the Hebrew while Didymus comes from the Greek.

The first three Gospels mention Thomas only when giving the list of the twelve disciples. John brings him into the picture on four occasions, the last two after Christ's resurrection.

Our reading today quotes Thomas as making only a one line statement but it reveals much about him, as do the other remarks he made.

Lazarus was extremely ill and his anxious sisters sent word to Christ, hoping He would come at once to help. But Christ stayed where He was for two more days and then announced He was going to Judea.

The disciples were immediately alarmed. They feared for Christ's safety and possibly their own too! But after a brief conversation the man in the background, Thomas, spoke up. "Let us also go, that we may die with him." Peter was usually the spokesman. This time it was Thomas.

His words sound pessimistic, but they were brave words, spoken out of a heart fully devoted to Jesus Christ.

They were obviously encouraging words. They stirred the rest of the disciples who fell in behind Christ, ready to face the uncertainty which lay ahead.

There are many Christians today like Thomas. They can seem to question almost anything, but when they take a stand they are a real encouragement to fellow believers. Is there someone we could encourage today?

文章內容由個別機構或作者提供,國證網絡只負責發佈及製作,
如欲轉載或對內容有任何意見,請聯絡有關機構或聯絡國證網絡代轉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