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3日 星期六

2011-08-13 Devotionals Today

知信行網上團契為各主內肢體提供的每日靈糧,歡迎訂閱推介奉獻支持
《網絡天糧》查詢,請電郵:ccf@ccfellow.org

訂閱天糧 | 轉介天糧 | 修訂訂閱 | 奉獻支持


約伯──正視生命困惑的真誠
以我為敵人
人物介紹及操練建議(按此)

 
經文:

約伯記六2-4;十三24-28;十九8-10;廿三10-11

2惟願我的煩惱稱一稱,我一切的災害放在天平裡;

3現今都比海沙更重,所以我的言語急躁。

4因全能者的箭射入我身;其毒,我的靈喝盡了;神的驚嚇擺陣攻擊我。

十三24-28
24你為何掩面、拿我當仇敵呢?

25你要驚動被風吹的葉子麼?要追趕枯乾的碎秸麼?

26你按罪狀刑罰我,又使我擔當幼年的罪孽;

27也把我的腳上了木狗,並窺察我一切的道路,為我的腳掌劃定界限。

28我已經像滅絕的爛物,像蟲蛀的衣裳。

十九8-10
8神用籬笆攔住我的道路,使我不得經過;又使我的路徑黑暗。

9他剝去我的榮光,摘去我頭上的冠冕。

10他在四圍攻擊我,我便歸於死亡,將我的指望如樹拔出來。

廿三10-11
10然而他知道我所行的路;他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

11我腳追隨他的步履;我謹守他的道,並不偏離。

 
經文默想:
神怎樣攻擊約伯?約伯有何感受?    
 
以我為敵人

  煩惱和災害的沉重,身軀的腐爛與發臭,使約伯對神有了和以前不同的感受。以前神待他如密友,現在卻待他如敵人。約伯不斷訴說他的哀情:「神用籬笆攔住我的道路,使我不得經過;又使我的路徑黑暗。他剝去我的榮光,摘去我頭上的冠冕。」似乎神是十分忍心和不留情面。

  在患難的時候,沉重的痛苦真的會使人感覺神十分忍心。神既然是有豐盛的慈愛和能力,為何祂不賜下憐憫,可憐我們的苦況?為何不加以援手,不解救我們脫離苦楚?夜以繼日的苦痛,或許表明祂不再愛我們了;甚至祂正在以我們為敵人,正在不停地攻擊我們,使我們更痛苦。「怨讟神」很多時就在這樣的感覺下產生。

  但約伯對神仍有一份真摰的深情,他不因處境的艱難而埋怨神或敵對神。他向神發問:「你為何掩面?」他內心不信神是這樣的忍心。他仍然相信神是美善的,因此,他信祂只是正在試煉自己。試煉之後,他必如精金。

  「祂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天離地何等的高,祂的慈愛向敬畏祂的人,也是何等的大。」(詩一零三9-11)

 
人生應用:
在患難和逆境之中,我有沒有埋怨神呢?我相信神的試煉終會過去嗎?
 
靈性格言:
受苦
受苦是『痛苦』加上身體、情感的創傷,再加上意識到我們作為『人』的價值受到威脅,按神尊榮而受造的價值被懷疑,人永存的靈魂的命運瀕臨險境。  ~畢德生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新視域的力量

第225天

事情的結局?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13節)
 

經文

馬太福音七13-20

13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

14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15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裡來,外面披著羊皮,裡面卻是殘暴的狼。

16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裡豈能摘無花果呢?

17這樣,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

18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

19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

20所以,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

 

信息分享

今天我們要看看詩人來到神的聖所之後的領悟:他「思想(理解)他們的結局」(詩七十三17)。當他開始思考那些不敬虔的人會有怎樣的結局時,一切就都變得清晰起來。他以前只看到那些不敬虔的人興盛的一面,但卻沒有想到他們最後的結局,因為他並沒有把各種情況都看清楚。

不敬虔的人會有怎樣的結局?今天的經文告訴我們,不敬虔的人所走的寬路引向滅亡,敬虔的人走的窄路引向生命。就是這麼簡單。雖然詩人當時並沒有這段經文,但他肯定明白背後的真理。請聽這句來自詩篇三十七篇的話:「至於犯法的人,必一同滅絕;惡人終必剪除」(38節)。這首詩的作者大衛王描述邪惡的人擴展自己,好像一棵樹,但結果來到時,他們從地上消失,沒有人再能夠找到他們。

我們的問題是我們往往太注目於現在,沒有考慮將來。你看那些不敬虔的人雖然不理會道德規範,日子似乎過得很好,你有沒有因此而對他們產生嫉妒呢?唔,想一想他們的結局吧,他們最終的結果會如何呢?聖經描述那是「滅亡」。我們永遠都不要忘記這一點──現在怎樣並不重要,它們的結局才是關鍵所在。

 
「窄路引向生命」
 

進深研究

路十二15-21;箴十二15-16,二十八6

1. 耶穌怎麼稱呼比喻中的人?
2. 比喻中哪個詞語一再出現?

 

祈禱

天父,每當我受到試探,要將自己的生命和處境與那些不認識您的人比較時,求您幫助我提醒自己,重要的是結局,而不是當下。奉耶穌的名祈求,阿們。
 
本文英文版權屬 CWR 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 讚美之泉音樂事工 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靈的改造:甦醒,良善,智慧
親近良善
每月內省(按此)

 
經文:
羅馬書十二9

9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

 
經文背景:

保羅教導信徒在愛人的事情上不可以虛偽,而應在具體的行動上有所表現,並且真正的愛能使人厭惡罪惡而渴慕善良。

 
經文默想:
1. 何謂虛假的愛?
2. 那些是保羅所指的惡?
3. 如何培育一份渴慕善良的心?
   
 
親近良善

  我們的神是一位至善的靈,祂的良善是絕對的,所以耶穌說:「除了神一位外,再沒有良善的。」(路十八19)這絕對性的良善,不單是指在人內裡的仁慈,或是道德上的好,這乃指本質的完美,完全沒有瑕疵。這種全善全美的本質,原是人所不能明白,也不能享有的。但很奇妙,當我們進入救恩後,我們的生命竟可以進入這完美之中,並因而生發出良善的行為。

  不錯,我們已擁有這良善的生命,但仍要不斷親近這良善的源頭 ─ 至善的靈。我們的靈何時願意貼近神的靈,就何時被這至美至善的靈所改變,變得更欣賞善、更渴求善,也更流露善,使別人也因我們的生命而感到神的美善,吸引他們渴想得著這良善。

  在你的靈裡是否有這種良善的感召力?你願意每天親近這至善的靈,讓祂改變你靈裡的生命嗎?

 
人生應用:
我願意每天親近神,被祂至善的靈所薰陶和改變嗎?
 
靈性格言:
良善不單是信徒屬靈的本質,也是信徒工作得賞賜的條件之一。  ~陳終道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第311天
轉化內心的負能量

傷害人的行為是出自人心裡的負能量,人心裡的負能量是由負向的心念而起,而負向的心念又由受傷的心而生。我們需要神的聖靈撫慰、治療。

請您安靜下來,慢慢地從心裡誦讀以下的經文。您可以不斷重覆地誦讀,讓經文在您心中回響。在讀的時候,請特別留意「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這一句。

經文
以弗所書四25-32

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因為我們是互相為肢體。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總要勞力,親手作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

 
靈修指引

雖然保羅不是一個心理學家,但他知道,人的行為,包括不良的習慣,是內心動力所驅使。「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惡毒」是負面的心念,帶著毀滅性的能量,當這些負能量藉行為表達出來的時候,對人的殺傷力非常大。於是,他苦苦勸改,希望信徒不再彼此傷害。…

當人的內心充滿「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惡毒」中的任何一樣,都足夠產生傷害性的行為。我們也許曾經在人際關係上,受過這些負能量所產生的行為造成的傷害。再捫心自問,我們亦可能曾經讓內裡負面的心念所支配而傷及家人、朋友、同事,甚至街上的陌生人,如售貨員、服務員、司機、乘客等。如果我們事後冷靜、醒悟過來,或許會問:為甚麼自己剛才好像失去「常性」,表現、態度跟平時判若兩人呢?…

華人的語言中常有這種「由內而外」的表達;例如,我們描寫一個騙人的人「心術不正」;一個不能停止做某樣事或吃某些東西的人常常「心思思」;一個有兇惡殘暴行為的人「心毒手辣」。人的行為是冰山一角,背後藏著頗複雜的心理。當我們內心受負面心念支配,如「我不要你得到好處」、「我要報復你虧待我」、「我要求的為甚麼沒有做到!」、「我要你們注意、聽從我」、「我要你們知道他並不比我好」、「我不要身邊的人跟我爭」,就會發出殺傷的能量──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惡毒。這些殺傷的能量一出,身邊的人就要受害。…

再複雜和可怕的是,當我們受了傷害,又會生出負面心念,繼而產生如「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惡毒」之類中的一些殺傷的能量。這樣下去,受傷者又成為傷害者,冤冤相報何時了?!…

保羅對信徒說:「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如果我們讓負面心念及殺傷能量支配內心,就使在心中的聖靈擔憂不已。聖善的靈是多麼希望我們的心得到愛的潤澤、關懷、肯定,以致我們願意放下負面心念,轉化出建立生命的能量,如恩慈、憐憫、饒恕。…

現實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我們的心總會因為受傷的經歷而生出負面心念,這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但願我們能及時覺醒,讓受傷、氣憤、孤苦、自憐、懼怕、不安全的心,接受神的聖靈的治療、撫慰,以致心靈再次得到愛的潤澤、關懷、肯定,可以放下一切傷害性的思念與行為。願主幫助我們。……

 
《誦禱心曲》版權屬譚沛泉博士所有,承蒙允許刊載。
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
 
 

彼得抓緊神的心意

粵語 國語

第13天


讀經:   

使徒行傳十章1至7節,23至26節

1在凱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尼流,是意大利營的百夫長。

2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賙濟百姓,常常禱告神。

3有一天,約在申初,他在異象中明明看見神的一個使者進去,到他那裡,說:"哥尼流。"

4哥尼流定睛看他,驚怕說:"主啊,甚麼事呢?"天使說:"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了。

5現在你當打發人往約帕去,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

6他住在海邊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裡,房子在海邊上。"

7向他說話的天使去後,哥尼流叫了兩個家人和常伺候他的一個虔誠兵來,

23彼得就請他們進去,住了一宿。次日起身和他們同去,還有約帕的幾個弟兄同著他去。

24又次日,他們進入凱撒利亞。哥尼流已經請了他的親屬、密友等候他們。

25彼得一進去,哥尼流就迎接他。俯伏在他腳前拜他。

26彼得卻拉他說:"你起來,我也是人。"

五旬節之後,彼得在初期教會這段日子有碩果纍纍的事奉。他行了不少神蹟、向群眾講道、多次進出監獄,並走遍猶大和撒馬利亞及沿岸地區。不過,他傳福音的對象多是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如今,主希望他開放門戶,轉向外邦人。

今天的經文告訴我們,彼得當時身在沿海城巿約帕。在約帕以北約三十公里的凱撒利亞,有一個敬虔的人,名叫哥尼流,常常禱告神;他也樂善好施,但仍未得救。主願意拯救他(見十一14),並滿有恩慈要透過彼得將福音帶給他。

然而,彼得需要主賜他嶄新的異象,看見外邦人的福音需要。於是,主給他一個奇特的異象,記載在9至17節。彼得終於明白主的心意,當哥尼流的僕人前來請他,他已準備好隨外幫的信使北上哥尼流家。那裡正等著迎接他呢!

哥尼流非常關心親友的需要,他邀請他們一同來聆聽彼得的教訓(24節)。彼得一開口傳講救恩的信息,聖靈便降臨在眾人身上,彼得還為哥尼流等人施洗。多麼令人振奮的事件!你何不讀完全章呢?

我們可能注意到兩點。首先,神用非同尋常的方法來吸引彼得的注意,並擴大他的異象。有許多時候也是神先以非同尋常的事情來引起我們的注意,使我們看見了他人的需要。那原本不是我們的功勞。

其次,令人慨歎的是,彼得事後遭到其他信徒的批評。請看十一章1至2節。幸好,彼得處理得很好,他向眾人講述神如何用異象帶領他,怎樣賜福他傳講福音。感謝神,其他信徒終於接受整件事是神的帶領。

當我們遵從神的帶領,可能也會遭到別人的批評。我們怎樣回應呢?我們能否認定:「我只是遵從神的旨意而行,我的行動已獲得神的允許。」

反思:活在神的旨意中,安全又穩妥。

~~~~~~~~~~~~~~~~~~~~~~~~~~~~~~~~~~~~~~~~~~~~~~~~
PETER USING THE KEYS
Day 13


Bible Reading:   

Acts 10: 1-7 & 23-26

1 There was a certain man in Caesarea called Cornelius, a centurion of what was called the Italian Regiment,

2 a devout man and one who feared God with all his household, who gave alms generously to the people, and prayed to God always.

3 About the ninth hour of the day he saw clearly in a vision an angel of God coming in and saying to him, "Cornelius!"

4 And when he observed him, he was afraid, and said, "What is it, lord?"

So he said to him, "Your prayers and your alms have come up for a memorial before God.

5 Now send men to Joppa, and send for Simon whose surname is Peter.

6 He is lodging with Simon, a tanner, whose house is by the sea.[a] He will tell you what you must do."

7 And when the angel who spoke to him had departed, Cornelius called two of his household servants and a devout soldier from among those who waited on him continually.

23 Then he invited them in and lodged them.

On the next day Peter went away with them, and some brethren from Joppa accompanied him.

24 And the following day they entered Caesarea. Now Cornelius was waiting for them, and had called together his relatives and close friends.

25 As Peter was coming in, Cornelius met him and fell down at his feet and worshiped him.

26 But Peter lifted him up, saying, "Stand up; I myself am also a man."

Peter had a very fruitful ministry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church, following Pentecost. He performed miracles. He preached. He was in and out of jail. He also travelled around Judea and Samaria and along the seacoast. It was mostly however to Jewish people or the Samaritans. Here the Lord wanted him to open the door to the Gentiles.

In our reading today, we find Peter in the coastal town of Joppa. About 30 km straight north in Caesarea was a godly man named Cornelius. He prayed often. He was a generous giver but he was not saved. The Lord wanted to save him (see 11:14) and graciously brought this about through Peter.

But Peter needed a fresh vision of the need of the Gentiles outside of Christ. The Lord gave him this strange vision recorded in verses 9-17. Peter came to understand what the Lord was saying to him and when he was asked, he readily went north with the Gentile messengers to Cornelius' home. What a welcome awaited him there!

Cornelius had a burden for both his loved ones and friends (v24). He called them all together to hear Peter. While he was speaking, the Holy Spirit came in His own remarkable way and a thrilling baptismal service was held. What a story! Why not read the whole chapter?

Two points we might notice. God had to use an unusual method to catch Peter's attention and enlarge his vision. If God has to do something unusual to attract our attention or make us life up our eyes to see the needs of others, it is not always to our credit.

Secondly, it was a great pity that Peter was criticised for what he had done. Look at Acts 11:1-2. Peter handled the situation extremely well by telling how God had led him and had blessed the preaching of the Gospel. Praise God the others recognised God's hand.

When we step out and follow God's leading, we may well be criticised. What is our answer? 'This is the will of God for me and God has put His seal on my actions.

A THOUGHT: The safest place is always in the centre of God's will

文章內容由個別機構或作者提供,國證網絡只負責發佈及製作,
如欲轉載或對內容有任何意見,請聯絡有關機構或聯絡國證網絡代轉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