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2011-08-19 Devotionals Today

知信行網上團契為各主內肢體提供的每日靈糧,歡迎訂閱推介奉獻支持
《網絡天糧》查詢,請電郵:ccf@ccfellow.org

訂閱天糧 | 轉介天糧 | 修訂訂閱 | 奉獻支持


約伯──正視生命困惑的真誠
人生智慧
人物介紹及操練建議(按此)

 
經文:

約伯記十二13-16;廿八1-28

十二13-16
13在神有智慧和能力;他有謀略和知識。

14他拆毀的,就不能再建造;他捆住人,便不得開釋。

15他把水留住,水便枯乾;他再發出水來,水就翻地。

16在他有能力和智慧,被誘惑的與誘惑人的都是屬他。

廿八12-28
12然而,智慧有何處可尋?聰明之處在哪裡呢?

13智慧的價值無人能知,在活人之地也無處可尋。

14深淵說:不在我內;滄海說:不在我中。

15智慧非用黃金可得,也不能平白銀為他的價值。

16俄斐金和貴重的紅瑪瑙,並藍寶石,不足與較量;

17黃金和玻璃不足與比較;精金的器皿不足與兌換。

18珊瑚、水晶都不足論;智慧的價值勝過珍珠(或譯:紅寶石)。

19古實的紅璧璽不足與比較;精金也不足與較量。

20智慧從何處來呢?聰明之處在哪裡呢?

21是向一切有生命的眼目隱藏,向空中的飛鳥掩蔽。

22滅沒和死亡說:我們風聞其名。

23神明白智慧的道路,曉得智慧的所在。

24因他鑒察直到地極,遍觀普天之下,

25要為風定輕重,又度量諸水;

26他為雨露定命令,為雷電定道路。

27那時他看見智慧,而且述說;他堅定,並且查究。

28他對人說: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便是聰明。

 
經文默想:
智慧從何而來?有何價值?智慧是甚麼?    
 
人生智慧

  當約伯想不通人生種種的困惑時,他要問:智慧從何而來?人可以從堅硬的石頭,鑿出金銀和寶物,但人從何處可以獲得智慧?智慧非金銀可買,價值也勝過珍珠和璧玉,但似乎智慧的真正價值亦無人能知,在活人之地也似乎無處可尋!有誰肯花一生之力去追尋人生的智慧?又有誰確保可以尋得智慧?或許人到死亡的一天,也只能說:「我們風聞其名!」

  但約伯在找不到人生智慧去參透天下之理時,仍然相信神有智慧,而智慧也必然從祂而來。他雖然不明白很多很多的東西,但他知道神明白。神有知識和謀略,有智慧和能力。祂不是愚昧,也不是無謀,祂行事有無限的智慧和步驟,從不草率。祂並非無能力,不能控制任何的一件事,萬物一切都按祂的旨意和安排而行。祂可以興起一個邦國,也可以使它覆亡。被誘惑的人與誘惑人的撒但,都在祂手中,都是屬祂的,祂有能力和智慧去處置他們。祂無所不見又無所不能,風雨雷電都要按祂的命令而行。

  約伯終有結論:智慧是從神而來,神本身就是智慧。

  神對人說:敬畏神、遠離惡,就是智慧聰明!約伯堅定自己應已尋得真智慧:就是敬畏神、遠離惡行。因此,他要繼續努力超越一切的困惑與患難!

 
人生應用:
我是否以敬畏神、遠離惡事為我的人生智慧?
 
靈性格言:
敬畏與完全
然而真正敬畏之人該有堅定之信念,人格完整之人必具確切之盼望。  ~唐佑之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新視域的力量

第231天

亞歷山大大帝

 
「萬民都像水桶的一滴……」(15節)
 

經文

以賽亞書四十12-17

12誰曾用手心量諸水,用手虎口量蒼天,用升斗盛大地的塵土,用秤稱山嶺,用天平平岡陵呢?

13誰曾測度耶和華的心(或譯:誰曾指示耶和華的靈),或作他的謀士指教他呢?

14他與誰商議,誰教導他,誰將公平的路指示他,又將知識教訓他,將通達的道指教他呢?

15看哪,萬民都像水桶的一滴,又算如天平上的微塵;他舉起眾海島,好像極微之物。

16利巴嫩的樹林不夠當柴燒;其中的走獸也不夠作燔祭。

17萬民在他面前好像虛無,被他看為不及虛無,乃為虛空。

 

信息分享

今天我們要集中思想詩篇七十三篇的其中一段,它告訴我們不敬虔的人繼續興盛是因為神睡著了。詩人說:「人睡醒了,怎樣看夢;主啊,你醒了也必照樣輕看他們的影像」(詩七十三20)。當然,事實上神並非在睡覺,但詩人使用了一個比喻,描述人類對神的行動那有限的認識。神並不睡覺,但有時祂卻似乎是睡著了。

但當神從「睡覺」中醒來時有甚麼事情發生呢?那些不敬虔的人本來似乎很顯要和興盛,現在卻好像夢一樣的消失,如同幻象或幻覺一般。今天的經文將整件事情清楚地陳列出來,它告訴我們列國對創造主來說只是「桶裡的一滴水」。他們現在可能顯得有能力和強大,儲備了核武器,但當神興起的時候,他們只是如同「蚱蜢」一般。

你記得在歷史課聽過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嗎?他是其中一位最偉大的將軍,幾乎征服了整個世界。你知道聖經有提到他嗎?聖經裡面沒有他的名字,但在但以理書我們可以找到提及他的話。聖經稱呼他是一隻「山羊」(但八5-8)。瑞士作家陸蒂(Walter Luthi)這樣說:「對世界來說他是亞歷山大大帝,但對神來說他只是一隻公山羊。」當神興起的時候,世界的偉大都會變成烏有。

 
「對神來說,列國只是蚱蜢」
 

進深研究

詩一二一1-8;代下六20,十六9

1. 詩人向我們保證甚麼?
2. 神怎樣顯示祂是強而有力的?

 

祈禱

天父,感謝您在過去幾天提醒我您偉大和永恆的能力。我經常忘記我是與一位不單有能力,更是全能的神聯合在一起的。今天請您讓這奇妙的事實深入我的靈裡。阿們。
 
本文英文版權屬 CWR 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 讚美之泉音樂事工 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靈的改造:甦醒,良善,智慧
得良善而存活
每月內省(按此)

 
經文:
何西阿書六1-7

1來吧,我們歸回耶和華!祂撕裂我們,也必醫治;祂打傷我們,也必纏裹。

2過兩天祂必使我們甦醒,第三天祂必使我們興起,我們就在祂面前得以存活。

3我們務要認識耶和華,竭力追求認識祂。
祂出現確實如晨光;祂必臨到我們像甘雨,像滋潤田地的春雨。

4主說,以法蓮哪,我可向你怎樣行呢?猶大啊,我可向你怎樣做呢?
因為你們的良善如同早晨的雲霧,又如速散的甘露。

5因此,我藉先知砍伐他們,以我口中的話殺戮他們;我施行的審判如光發出。

6我喜愛良善(或譯:憐憫),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  神,勝於燔祭。

7他們卻如亞當背約,在境內向我行事詭詐。

 
經文背景:

神責備以色列人不具真誠持久的回轉,猶如朝露一般,因此祂必刑罰他們,然而神仍以祂的良善、慈愛等待他們的悔改。

 
經文淺釋:
1.「過兩天」「第三天」(2節)─描述時間的短促。
2.「砍伐」「殺戮」(5節)─表示一種譴責、懲罰。
3.「亞當」(7節)─可解釋為「人類」。
 
經文默想:
1. 神怎樣教導那群朝秦暮楚的以色列人?
2. 神為何不喜悅祭祀?
   
 
得良善而存活

  有很多神的子民在靈裡沉睡、軟弱,神歎息他們的良善只如雲霧和速散的甘露,稀少和短暫。這位全能和全智的神不禁沉重的說:「我可向你怎樣行?……我可向你怎樣作呢?」難道我們要祂繼續行撕裂和打傷的管教嗎?祂不甘心,也不忍心,祂真希望早早醫治和纏裹我們。祂不停的呼籲我們,祂不重視祭祀和一切的宗教禮儀。祂所喜愛和重視的,是人的靈是否良善和竭力去追求認識祂、尋求祂!

  來罷!當你自覺有罪或在危難中的時候,歸向祂吧。祂必出現,必臨到我們。祂必使我們如獲晨光,如獲甘雨春風,使生命得滋潤和力量;祂必使我們甦醒、興起、得良善而存活,因為得著祂就得著良善,因祂本為善!

  追求良善和追求認識神,是每一個甦醒而存活的基督徒所必有的行動!

 
人生應用:
我的心靈是否已甦醒?是否在靈裡追求神的良善呢?
 
靈性格言:

聖經中神的忿怒,永不會像人的憤怒那樣反覆無常、任性、易怒和卑鄙。相反,神的忿怒,是對客觀、道德上的罪惡作正義的和必要的反應。  ~巴刻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第317天
貪心.愛心

貪心.愛心是一個鮮明的對比,並不難分辨兩者的意義;但要避開貪心,實踐愛心卻很困難。

請您安靜下來,慢慢地從心裡誦讀以下的經文。您可以不斷重覆地誦讀,讓經文在您心中回響。在讀的時候,請特別留意「也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了自己,…有貪心的,在基督和神的國裡都是無分的。有貪心的,就與拜偶像的一樣。…」這一句。

經文
以弗所書五1-7

所以,你們該效法神,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也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與神。至於淫亂並一切污穢,或是貪婪,在你們中間連提都不可,方合聖徒的體統。淫詞、妄語,和戲笑的話都不相宜;總要說感謝的話。因為你們確實的知道,無論是淫亂的,是污穢的,是有貪心的,在基督和神的國裡都是無分的。有貪心的,就與拜偶像的一樣。 不要被人虛浮的話欺哄;因這些事,神的忿怒必臨到那悖逆之子。所以,你們不要與他們同夥。

 
靈修指引

我們在這一段勸勉的話中,留意到保羅提出的一個強烈的對比。他說,「要憑愛心行事」,又說,「有貪心的,就與拜偶像的一樣」。「愛心」跟「貪心」放在一起,就突顯出兩者不同的地方。…

「愛心」是教會團體所強調的,「要憑愛心行事」是教會做事的基本價值;有些信徒甚至把「愛心」常常掛在嘴邊,用來鼓勵自己或教導別人。然而,保羅的這句話「要憑愛心行事」,卻有時候被濫用了或誤用了。有「愛心」並不是指沒有「界線」或「規範」。保羅在教導信徒,「要憑愛心行事」,但又同時提醒他們不要跟那些喜歡說淫詞、妄語,戲笑和虛浮的話的人做朋友。很明顯,「要憑愛心行事」,並不等於要任人擺弄或接受不良的影響。…

再仔細思想保羅提出的一個對比──「貪心」──就有助明白他說「愛心」的意義。「貪」的「心」感覺不甘、不足。縱然在客觀上自己有的東西(如:物質、關係、財富、聲譽、地位、權力)不比人少、不比人差,甚至可能比人有的更多、更好,但「貪」的「心」總覺得不夠。於是,「貪」的「心」便要取那不屬於的自己的東西來填補。不斷要用方法拿別人擁有的東西據為己有的「心」,按心理學而言,是病態心理。保羅也認為,帶著「貪心」來信仰耶穌是很大的矛盾。難怪他說:「有貪心的,在基督和神的國裡都是無分的。有貪心的,就與拜偶像的一樣。」…

為甚麼人會有「貪心」?一個簡單的分析是,當一個人的「心」嚴重地不能欣賞、自足於自己所有的,便會生出「貪」;有可能是,這個人曾經受過痛苦的剝削、嚴苛的虐待、極度的缺乏,以致形成無法感到自足的心態。那麼,要治癒「貪心」,並不是為「貪」的「心」提供所想要得到的東西,而是先引導「貪」的「心」看見自己有的東西,繼而引發對自己擁有的東西感到欣慰、滿足。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治療過程,因為人有侵略性的動物本能,很不容易感到滿足。願上主幫助我們。…

如果「貪」的「心」永遠感到自己有的不夠,要為自己爭取更多,「愛」的「心」常常感到自己幸福、豐富、不配,於是願意分享,甚至割捨自己所有的。保羅用基督作為例子,來解釋何為「愛心」。他說:「正如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了自己」。把自己本來有的東西捨棄,給予對方,就是出於「愛心」。這不是我們曾經從一些家人、朋友身上領受過的嗎?當人的「愛心」很大,甚至連自己的生命也都為對方捨棄。世上也有少數這樣為愛而犧牲自己的人。基督為罪人捨棄自己的生命,祂的愛心無可比擬。…

「貪心」的人看見別人擁有自己沒有的東西(也包括才華、能力、身份、讚賞),便要「貪取」屬於別人的;「愛心」的人看見自己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便會「施愛」予缺乏的人。有「貪」的「心」刻意要「取」,有「愛」的「心」願意去「給」。再跟隨保羅所說的想下去:拜「偶像」(不單是指金銀木石所雕的圖像)是為了「取」,但信仰基督是學習「給」。信仰基督使我們的眼睛打開,使我們的心轉化過來嗎?我們看見自己所有的嗎?我們為自己有的而感恩嗎?我們欣賞別人所有的嗎?我們關愛缺乏的人嗎?。……

 
《誦禱心曲》版權屬譚沛泉博士所有,承蒙允許刊載。
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
 
 

腓力的最後請求

粵語 國語

第19天


讀經:   

約翰福音十四章1至12節

1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

2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

3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

4我往哪裡去,你們知道;那條路,你們也知道(註:有古卷作"我往哪裡去,你們知道那條路")。"

5多馬對他說:"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往哪裡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

6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7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從今以後,你們認識他,並且已經看見他。"

8腓力對他說:"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

9耶穌對他說:"腓力,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嗎?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你怎麼說'將父顯給我們看'呢?

10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你不信嗎?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著自己說的,乃是住在我裡面的父做他自己的事。

11你們當信我,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即或不信,也當因我所做的事信我。

12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裡去。

當時耶穌與門徒在樓房上,剛吃完最後晚餐,猶大已經走了(十三30、31)。氣氛雖然有點兒緊張,但大家仍能親切地相交。耶穌說話的時候,三次被門徒打斷提問(5、8和22節)。

基督就像往常常做的一樣,談及祂的父。腓力對基督所講的真理仍然不甚理解,便脫口而出說:「主啊,我們經常聽你談論到父,可以讓我們見祂一面嗎?這樣,我們就能夠真正明白你所講的東西了!」

基督的回答似乎略微率直,但我們應該感謝腓力提出這個問題。基督的回應大大增進我們的信心和對父的認識。腓力究竟期望甚麼呢?他是否希望一瞥天堂的景象或是甚麼?

基督的回答,是有關父與子原為一體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宣言。凡看見子的人,就等於看見父。

換言之,我們的天父跟基督完全一樣,而基督跟天父也完全一樣。你已經看見基督的慈愛、奇妙和能力嗎?那麼,你記著,天父也是一樣的。這個觀念能大大幫助我們認識神。

我們不知道腓力在五旬節後去了哪裡。聖經沒有記述他行過任何神蹟,或傳講過任何信息。按照教會流傳的說法,他走過小亞細亞,在敘利亞傳福音之後,在希拉波立殉道。

不管在哪個地方,腓力都總是默默地忠心服侍基督。我們的教會若沒有像他那樣的弟兄姊妹,會變成甚麼樣呢?讓我們為他們默默地忠心事主感謝神。

~~~~~~~~~~~~~~~~~~~~~~~~~~~~~~~~~~~~~~~~~~~~~~~~
PHILIP'S FINAL REQUEST
Day 19


Bible Reading:   

John 14: 1-12

1 "Let not your heart be troubled; you believe in God, believe also in Me.

2 In My Father's house are many mansions;[a] if it were not so, I would have told you. I go to prepare a place for you.[b]

3 And if I go and prepare a place for you, I will come again and receive you to Myself; that where I am, there you may be also.

4 And where I go you know, and the way you know."

5 Thomas said to Him, "Lord, we do not know where You are going, and how can we know the way?"

6 Jesus said to him, "I am the way, the truth, and the life. No one comes to the Father except through Me.

7 "If you had known Me, you would have known My Father also; and from now on you know Him and have seen Him."

8 Philip said to Him, "Lord, show us the Father, and it is sufficient for us."

9 Jesus said to him, "Have I been with you so long, and yet you have not known Me, Philip? He who has seen Me has seen the Father; so how can you say, 'Show us the Father'?

10 Do you not believe that I am in the Father, and the Father in Me? The words that I speak to you I do not speak on My own authority; but the Father who dwells in Me does the works.

11 Believe Me that I am in the Father and the Father in Me, or else believe Me for the sake of the works themselves.

12 "Most assuredly, I say to you, he who believes in Me, the works that I do he will do also; and greater works than these he will do, because I go to My Father.

The scene is at the Upper Room. The "Last Supper" is over and Judas had already left (vv.30-31). It must have been a warm atmosphere of fellowship in spite of the obvious tension. Three times a disciple interrupted to ask a question. (vv.5, 8&22)

As Christ so often did, he mentioned the Father. Philip was still puzzled and blurted out, "Lord, we heard you talk so much about the Father. Could we see Him? That would really help us understand what you've been saying!"

Christ's answer seems a little blunt, but we ought to be grateful for Philip's question. Christ's answer is very helpful to our faith and our knowledge of the Father. We wonder what Philip expected. Did he think they would be given a vision of heaven or what?

That answer is really one of the greatest statements regarding the unique oneness of the Father and the Son. "Anyone who has seen me, has seen the Father."

In other words, we are dealing with a heavenly Father who is exactly like Christ and Christ is exactly like the Father. Have you realised how loving, wonderful, and powerful Christ is? Then remember the Father is the same. That helps us so much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God.

We do not know where Philip went after Pentecost. There are no recorded miracles or messages by him. Tradition says he was martyred in Hierapolis after a ministry in Syria and through Asia Minor.

Wherever he served Christ, Philip would have done it in a quiet determined way. What would our churches be like without men and women like him? Let's thank God today for their quiet faithful service

文章內容由個別機構或作者提供,國證網絡只負責發佈及製作,
如欲轉載或對內容有任何意見,請聯絡有關機構或聯絡國證網絡代轉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