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2011-08-16 Devotionals Today

知信行網上團契為各主內肢體提供的每日靈糧,歡迎訂閱推介奉獻支持
《網絡天糧》查詢,請電郵:ccf@ccfellow.org

訂閱天糧 | 轉介天糧 | 修訂訂閱 | 奉獻支持


約伯──正視生命困惑的真誠
神與人對談
人物介紹及操練建議(按此)

 
經文:

約伯記十二7-10;九5-11;廿六6-14

十二7-10
7你且問走獸,走獸必指教你;又問空中的飛鳥,飛鳥必告訴你;

8或與地說話,地必指教你;海中的魚也必向你說明。

9看這一切,誰不知道是耶和華的手做成的呢?

10凡活物的生命和人類的氣息都在他手中。

九5-11
5他發怒,把山翻倒挪移,山並不知覺。

6他使地震動,離其本位,地的柱子就搖撼。

7他吩咐日頭不出來,就不出來,又封閉眾星。

8他獨自鋪張蒼天,步行在海浪之上。

9他造北斗、參星、昴星,並南方的密宮;

10他行大事,不可測度,行奇事,不可勝數。

11他從我旁邊經過,我卻不看見;他在我面前行走,我倒不知覺。

廿六6-14
6在神面前,陰間顯露;滅亡也不得遮掩。

7神將北極鋪在空中,將大地懸在虛空;

8將水包在密雲中,雲卻不破裂;

9遮蔽他的寶座,將雲鋪在其上;

10在水面的周圍劃出界限,直到光明黑暗的交界。

11天的柱子因他的斥責震動驚奇。

12他以能力攪動(或譯:平靜)大海;他藉知識打傷拉哈伯,

13藉他的靈使天有妝飾;他的手刺殺快蛇。

14看哪,這不過是神工作的些微;我們所聽於他的是何等細微的聲音!他大能的雷聲誰能明透呢?

 
經文默想:
人與神有甚麼分別?    
 
神與人對談

  約伯認識神是創造生命的主,而生命氣息都在祂手中。就連走獸、飛鳥和魚,甚至陸地都可以告訴人這個事實。祂可以賜予生命,也可以收回生命。

  神更是一位行大事和行奇事的主。祂所行的不可測度,也不可勝數。宇宙、日月、星晨、蒼天、海浪和大地都引證祂所行的事是何等奇妙偉大。

  但可惜,這位創造的主和偉大的神在我們旁邊經過,我們卻不看見,也不知覺。似乎我們對祂的作為有所知道,但其實所知道的只不過是神所做的工作的一小部份。相當於神的偉大,我們就是這樣的有限和無知無覺。

  約伯認識神的大能,更認識人的有限。但是否因為這樣,人就不能與神對談?約伯說:「祂奪取,誰能阻擋?誰敢問祂:你做甚麼?」似乎人真的是不配,也是不能與全能者對談和交往。但約伯看見另一個事實,就是神給人看見祂的工作,也用細微的聲音與人對談。神遷就人,因此才用對神來說是非常細微的聲音說話。「祂大能的雷聲誰能明透呢?」因此約伯堅持要用自己的有限去與那無限的對談,因為他尊重自己,更相信神不藐視生命。

 
人生應用:
我要信靠掌管生命、能行大事的神。我要與祂坦誠對談。
 
靈性格言:

愛,了解需求,了解肉體與精神層面的需求。愛能看透人的心事,能聽懂人的傾訴。愛能安撫、觸慰人的肉體與心靈。  ~里奧.巴斯卡力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新視域的力量

第228天

雖然艱難,但更穩妥

 
「惟願他們有智慧,能明白這事,肯思念他們的結局。」(29節)
 

經文

申命記三十二28-38

28因為以色列民毫無計謀,心中沒有聰明。

29惟願他們有智慧,能明白這事,肯思念他們的結局。

30若不是他們的磐石賣了他們,若不是耶和華交出他們,一人焉能追趕他們千人?二人焉能使萬人逃跑呢?

31據我們的仇敵自己斷定,他們的磐石不如我們的磐石。

32他們的葡萄樹是所多瑪的葡萄樹,蛾摩拉田園所生的;他們的葡萄是毒葡萄,全掛都是苦的。

33他們的酒是大蛇的毒氣,是虺蛇殘害的惡毒。

34這不都是積蓄在我這裡,封鎖在我府庫中嗎?

35他們失腳的時候,伸冤報應在我;因他們遭災的日子近了;那要臨在他們身上的必速速來到。

36耶和華見他百姓毫無能力,無論困住的、自由的都沒有剩下,就必為他們伸冤,為他的僕人後悔。

37他必說:他們的神,他們所投靠的磐石,

38就是向來吃他們祭牲的脂油,喝他們奠祭之酒的,在那裡呢?他可以興起幫助你們,護衛你們。

 

信息分享

我們前幾天一直在思考詩人在聖所中被提醒某些忽略了的事情,因此得到醒悟。是的,除非我們的思想先經歷變化,否則我們的性情不會有真正的改變。凡是只著重改變行為的心理輔導法,沒有強調改變思想的重要性,均是片面以及不完整的。沒錯,改變行為的確可能為我們帶來一些改變,但正如今天的經文指出,思想改變以後,我們才能夠經歷最大的改變。

詩人在聖所內似乎對不敬虔的人有了正確的想法,他「思想他們的結局」(思想就是明白的意思)(詩七十三17)。而接著的經文指出他對神的想法也跟著變得正確:「你實在把他們安在滑地,使他們掉在沉淪之中。他們轉眼之間成了何等的荒涼,他們被驚恐滅盡了」(詩七十三18-19)。詩人的疑問並不是為何不敬虔的人會興盛,而是神怎會有這樣的安排。如果他認為事情只是出於偶然,那麼他可能沒有任何疑問,但事實是偉大的設計師如此的計劃,令他充滿疑惑。不過,現在他看到神大能的手把這些人放在興盛和顯要的位置上,目的是要實現創造主的旨意,經文說「你實在把他們安在滑地。」留意這個「你」,也要留意「滑地」這兩個字,意思是他們的位置其實是危險的。因此,神沒有將祂所愛的人放在那個地方,而是選擇了一個雖然艱難但更穩妥的立足點來讓他們站立。

 
「神選擇了看似艱難但更穩妥的立足點來讓我們站立」
 

進深研究

詩十六1-11;撒上二9;詩十八36;弗六13-14

1. 為甚麼我們能夠站立得穩?
2. 保羅給以弗所人甚麼勸告?

 

祈禱

神啊,我很感激您把我雙腳放在安穩的地方而不是滑地。我不知道為甚麼能被揀選得到這樣的恩典和慈愛,但我深深的感激您。阿們。
 
本文英文版權屬 CWR 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 讚美之泉音樂事工 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靈的改造:甦醒,良善,智慧
不要再硬頸(頑固)
每月內省(按此)

 
經文:
尼希米記九16-21

16但我們的列祖行事狂傲,硬著頸項不聽從你的誡命;

17不肯順從,也不記念你在他們中間所行的奇事,竟硬著頸項,居心背逆,自立首領,要回他們為奴之地。但你是樂意饒恕人,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慈愛的神,並不丟棄他們。

18他們雖然鑄了一隻牛犢,彼此說「這是領你出埃及的神」,因而大大惹動你的怒氣;

19你還是大施憐憫,在曠野不丟棄他們。白晝,雲柱不離開他們,仍引導他們行路;黑夜,火柱也不離開他們,仍照亮他們當行的路。

20你也賜下你良善的靈教訓他們;未嘗不賜嗎哪使他們糊口,並賜水解他們的渴。

21在曠野四十年,你養育他們,他們就一無所缺:衣服沒有穿破,腳也沒有腫。

 
經文背景:

在以色列人守住棚節期間,祭司以斯拉宣讀神的律法書,眾人聞而悔罪。當他們回顧昔日列祖被帶領的歷史,這使他們認識到神的恩典和慈愛,以及祂藉聖靈給他們的教導。這是一篇認罪禱詞的部分段落。

 
經文淺釋:

1.「牛犢」(18節)─指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下,因久久仍未見摩西下山,於是在亞倫率領下鑄了一隻金牛犢作為敬拜之用(參出三十二章)。
2.「嗎哪」(20節)─當以色列民在曠野時,神賜給他們的食物(參出十六章)。

 
經文默想:
1. 神如何看顧背逆的以色列人?
2. 祂為何仍要賜良善的靈給他們?
   
 
不要再硬頸(頑固)

  當人失敗並硬著頸項不肯順從神的誡命時,其實自己是知道的。甚至有時會疑惑地問:「我這麼反叛,神仍會愛我、眷顧我嗎?仍會在我身旁不丟棄我嗎?我已對自己灰心,不能原諒自己,甚至讓自己繼續放縱下去,祂會怎樣對我呢?」

  神十分樂意饒恕人,祂的恩典無限,不會停止;祂會供應我們所需的,一無所缺。祂必不丟棄我們,不論是善是惡,因為我們是祂的兒女。祂更賜下良善的靈,在我們生命裡進行改造的工作,沒有止息祂的教訓,使我們漸趨於良善。祂不會放棄我們,直至我們順服、不硬頸,並擁有祂的良善!因祂本為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你的靈仍然硬著頸項嗎?想想祂,祂未曾虧待過你,在一切苦難中,祂賜你一切所需要的;由始至終,祂都沒有離開你!

 
人生應用:
我有試過對神硬著頸嗎?神的慈愛與恩典有沒有在我的生命裡顯露出來?
 
靈性格言:

聖經淺得能讓嬰孩來喝水而不怕遇溺,又深得能讓神學家暢游其中而無法觸及池底。  ~聖祖隆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第314天
自覺自己愛說的話

說話反映人內心所思所想。自覺自己愛說的話,便開始脫離不健康的說話沉溺。

請您安靜下來,慢慢地從心裡誦讀以下的經文。您可以不斷重覆地誦讀,讓經文在您心中回響。在讀的時候,請特別留意「淫詞、妄語,和戲笑的話都不相宜;總要說感謝的話。…」這一句。

經文
以弗所書五1-7

所以,你們該效法神,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也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與神。至於淫亂並一切污穢,或是貪婪,在你們中間連提都不可,方合聖徒的體統。淫詞、妄語,和戲笑的話都不相宜;總要說感謝的話。因為你們確實的知道,無論是淫亂的,是污穢的,是有貪心的,在基督和神的國裡都是無分的。有貪心的,就與拜偶像的一樣。 不要被人虛浮的話欺哄;因這些事,神的忿怒必臨到那悖逆之子。所以,你們不要與他們同夥。

 
靈修指引

保羅真的是用心良苦,他的勸戒是如此鉅細靡遺。但我們會問:不單是當日,即或在我們今天認識的教會團體中,亦有些信徒說話是太不檢點的,但問題真的會很嚴重嗎?「淫詞」(新譯本翻譯為:淫穢的話)是不該講,妄語(愚妄的話)只是無聊一點而已,至於「戲笑的話(下流的笑話),就視乎程度而論,為甚麼保羅那麼嚴肅,義正嚴詞地要信徒棄絕這類說話呢?…

保羅擔心教會內其他人受那些愛說這些話的人的影響,也跟著說起來?他是要防止不良風氣擴散至不可收拾?抑或保羅認為,教會信徒都應該說話斯文得體,甚至要有一套「教會語言」?…

我們沒有足夠資料去解答以上的問題。可以肯定的是,保羅希望信徒知道,說話反映人內心所思所想。他說:「你們確實的知道,無論是淫亂的,是污穢的,是有貪心的,在基督和神的國裡都是無分的。」愛說淫穢的話反映內心滿載淫穢的思念、衝動;愛說下流的笑話反映內在污穢、粗鄙、低俗的品格。華人文化中也有同樣的提醒:聽其言,知其人;從一個人的說話風格、內容,便知道其人的品格氣質。…

如果我們愛說的話反映內在心思和氣質,那麼便值得深思。我平日愛說甚麼話?是非?論斷?批評?指責?謊言?討好?自憐?戲弄他人?羞辱他人?逗人開心?打完場?為甚麼我愛說這些話?我發現自己在甚麼時候開始多說某些話?我說這些話的時候,是自覺的嗎?還是衝口而出,習慣性的呢?……

當我們知道愛說的話是反映我們的內在,而我們亦希望作出改變,那可以怎樣做呢?首先,我們學習聆聽自己愛說的話,覺察其中的情感和思念。例如,我留意到自己愛說批評的話時,內心怨憤,又擔心事情做不好。接著,我們學習時常安撫內心的情感,關懷內心的思念,當自己又要說批評的話時,停一下,讓自己深呼吸,為怨憤、擔憂的心送上安慰、關懷,嘗試表達自己所擔憂的,或者是自己認為不對、不同意的地方。總而言之,要轉化的,是內心傷痛、不安的情感和思念,而不是單去學一種說話的用詞。…

有說話藝術的人,不必是飽讀詩書、博古通今的,更重要的是有一份深度的「自覺」。常常「自覺」的人,不單知道自己在當下面對這個或這群人想要說的話,又知道為甚麼自己在當下面對這個或這群人想要說的話,更知道自己在當下面對這個或這群人要說的話,會產生甚麼回響,亦知道自己該如何承擔所說的話的後果。從保羅對不同對象所寫的書信看來,他似乎也是一個有說話藝術的人。…

常常「自覺」的人,懂得對甚麼人說甚麼話,亦會按場合說合宜的話,又知道適可而止。他們說話的真正藝術,絕不是在於可以諂媚、舞弄、控制人,乃是欣賞、鼓舞、建立別人。…

最後,常常「自覺」的人,是不會容許自己沉溺在不健康的情感和思念中生活的。常常「自覺」使他們清醒過來,尋求轉變。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習「自覺」,只要我們願意更「自覺」,都會有所進步,但需要持之以恆的功夫。您也願意從自己愛說的話中學習「自覺」起來嗎?……

 
《誦禱心曲》版權屬譚沛泉博士所有,承蒙允許刊載。
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
 
 

門徒腓力

粵語 國語

第16天


讀經:   

約翰福音一章43至50節

43又次日,耶穌想要往加利利去,遇見腓力,就對他說:"來,跟從我吧!"

44這腓力是伯賽大人,和安得烈、彼得同城。

45腓力找著拿但業,對他說:"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

46拿但業對他說:"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嗎?"腓力說:"你來看!"

47耶穌看見拿但業來,就指著他說:"看哪,這是個真以色列人,他心裡是沒有詭詐的。"

48拿但業對耶穌說:"你從哪裡知道我呢?"耶穌回答說:"腓力還沒有招呼你,你在無花果樹底下,我就看見你了。"

49拿但業說:"拉比,你是神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

50耶穌對他說:"因為我說在無花果樹底下看見你,你就信嗎?你將要看見比這更大的事。"

在我們的教會裡面,有多少弟兄姊妹的事奉,是大夥兒根本沒注意到的?然而,主必察看他們的工作,並會在祂再來的時候公開地厚厚賞賜他們。沒有他們的事奉,我們的教會實在難以運作。

從某些角度來看,腓力正是這種默默事奉的人。馬太、馬可和路加都只是在十二門徒的名單中提到他。約翰則在四次事件中,約略講到他。透過今天所讀的經文,我們得以看見基督呼召腓力跟從祂的情景。

我們很容易將這位腓力,與使徒行傳記載的那位執事和傳道人腓利混淆。那位腓利曾到撒馬利亞傳福音,還帶領一位埃塞俄比亞的官員歸向基督;並在很多重要事件中舉足輕重。然而,使徒腓力除了在使徒行傳一章13節的門徒名單中被提及外,便再沒有在書中出現。

腓力遇見基督後,首先想到的,是要告訴他的朋友拿但業關於祂的事情。當他明白基督對於他自己的重要後,他就想要與人分享那對他意味著甚麼。他極力推薦耶穌:「祂就是我們一直尋求的那位基督!」

他的見證並沒有立即見效,但他卻知道下一步該怎樣做:「來吧,你自己看!」這真是教我們傳福音的好課程。當我們向人傳福音,不能讓對方明白的時候,我們總可以簡單地說:「若你自己認識祂,你就會知道祂有多麼好!」你自己真認識主耶穌嗎?你有向人介紹祂嗎?

~~~~~~~~~~~~~~~~~~~~~~~~~~~~~~~~~~~~~~~~~~~~~~~~
ANOTHER EARLY DISCIPLE – PHILIP
Day 16


Bible Reading:   

John 1: 43-50

43 The following day Jesus wanted to go to Galilee, and He found Philip and said to him, "Follow Me."

44 Now Philip was from Bethsaida, the city of Andrew and Peter.

45 Philip found Nathanael and said to him, "We have found Him of whom Moses in the law, and also the prophets, wrote—Jesus of Nazareth, the son of Joseph."

46 And Nathanael said to him, "Can anything good come out of Nazareth?"

Philip said to him, "Come and see."

47 Jesus saw Nathanael coming toward Him, and said of him, "Behold, an Israelite indeed, in whom is no deceit!"

48 Nathanael said to Him, "How do You know me?"

Jesus answered and said to him, "Before Philip called you, when you were under the fig tree, I saw you."

49 Nathanael answered and said to Him, "Rabbi, You are the Son of God! You are the King of Israel!"

50 Jesus answered and said to him, "Because I said to you, 'I saw you under the fig tree,' do you believe? You will see greater things than these."

How many men (and women) are serving God in our churches whose work is unnoticed by the majority? The Lord sees it however, and will reward them openly and generously at His coming. Our churches could hardly function without them.

Philip in some ways must have been a man like that. Matthew, Mark and Luke mention him once in the list of all the apostles. John gives us four incidents in which Philip is briefly seen. The first glimpse of this early disciple is in our reading today when Christ called Philip to follow Him.

It is very easy to confuse this Philip with Philip the deacon and evangelist in the book of Acts. That Philip preached in Samaria and also led the Ethiopian to Christ. He was prominent in other stories as well. But beyond being listed among the other apostles in Acts 1:13, Philip the early disciple is not mentioned again.

Philip's first thought on meeting Christ was "I must tell my friend Nathaniel about this Man." Having discovered Christ for himself, Philip wanted to communicate what it had meant to him. Philip gave a fine commendation of Christ, "Here is the very one whom we've been looking for!"

His first attempt at witnessing however was not altogether successful but he knew what to do next. "Come and meet this man for yourself." That's a good lesson for us. If we can't get very far in talking with someone else about Christ, we can always say very simply, "If you just get to know Christ for yourself, you will find out how wonderful He is." Have you met Jesus yourself? Have you told anyone about Him?

文章內容由個別機構或作者提供,國證網絡只負責發佈及製作,
如欲轉載或對內容有任何意見,請聯絡有關機構或聯絡國證網絡代轉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