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

2011-08-05 Devotionals Today

知信行網上團契為各主內肢體提供的每日靈糧,歡迎訂閱推介奉獻支持
《網絡天糧》查詢,請電郵:ccf@ccfellow.org

訂閱天糧 | 轉介天糧 | 修訂訂閱 | 奉獻支持


約伯──正視生命困惑的真誠
天上的稱讚
人物介紹及操練建議(按此)

 
經文:

約伯記一6-12

6有一天,神的眾子來侍立在耶和華面前,撒但也來在其中。

7耶和華問撒但說:「你從哪裡來?」撒但回答說:「我從地上走來走去,往返而來。」

8耶和華問撒但說:「你曾用心察看我的僕人約伯沒有?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

9撒但回答耶和華說:約伯敬畏神,豈是無故呢?

10你豈不是四面圈上籬笆圍護他和他的家,並他一切所有的嗎?他手所做的都蒙你賜福;他的家產也在地上增多。

11你且伸手毀他一切所有的;他必當面棄掉你。」

12耶和華對撒但說:「凡他所有的都在你手中;只是不可伸手加害於他。」於是撒但從耶和華面前退去。

 
經文默想:
約伯的苦難是怎樣開始的?你也能接受撒但的挑戰嗎?    
 
天上的稱讚

  是誰開始編寫《約伯記》呢?約伯的哀歌是誰引起的呢?答案是神。這位約伯的密友有一天在天軍天使侍立時,高聲稱讚約伯的美善。當祂看見撒但時,就問牠:「你既然在地上走來走去,曾否用心察看我的僕人約伯?地上再沒有人像他那樣完美!」

  因著神的稱讚,就帶來撒但的挑戰,更帶來約伯以後漫漫長夜的痛苦。然而,神真的希望對約伯的稱讚是永久而不用收回的,就連撒但也不能反駁。祂不單要在地上抬舉約伯,祂更要在天上抬舉他!

  約伯要接受更大的榮耀與稱讚,就先要接受更大的挑戰!「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祂之人的。」(雅一12)愈愛神的人,愈能得神的喜悅和賞賜,但因此也愈要經過更大和更難的試驗。

  所以,「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雅一2)苦難對一切愛神的人來說,不是咒詛,而是賞賜,因此要為此而大大喜樂。保羅說:「我想現在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若比起將來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羅八18,林後四17)

 
人生應用:
在你的人生中,最痛苦的經歷是甚麼?在痛苦的背後,你看見神嗎?
 
靈性格言:
宗教感情
如得到良好的培養,那成熟的宗教感情本身會發揮一個推動的能力,驅使行動,改造性格,以及將信仰和品行的主觀性格編排成序。  ~柯樸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新視域的力量

第217天

自然思想與屬靈思想

 
「然而,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14節)
 

經文

哥林多前書二6-16

6然而,在完全的人中,我們也講智慧。但不是這世上的智慧,也不是這世上有權有位、將要敗亡之人的智慧。

7我們講的,乃是從前所隱藏、神奧祕的智慧,就是神在萬世以前預定使我們得榮耀的。

8這智慧世上有權有位的人沒有一個知道的、他們若知道,就不把榮耀的主釘在十字架上了。

9如經上所記: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10只有神藉著聖靈向我們顯明了,因為聖靈參透萬事,就是神深奧的事也參透了。

11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神的靈,也沒有人知道神的事。

12我們所領受的,並不是世上的靈,乃是從神來的靈,叫我們能知道神開恩賜給我們的事。

13並且我們講說這些事,不是用人智慧所指教的言語,乃是用聖靈所指教的言語,將屬靈的話解釋屬靈的事。(或作:將屬靈的事講與屬靈的人)

14然而,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

15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

16誰曾知道主的心去教導他呢?但我們是有基督的心了。

 

信息分享

我們繼續思想詩篇七十三篇,詩人藉著「進入聖所」(這是神與祂百姓見面的地方),改變了自己的觀點。詩篇的這一段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因為在這裡,詩人的思想開始由自然的思想改變為屬靈方面思想。他一直以來都好像一般人那樣只從一個角度出發去考慮生命,但來到聖所他開始懂得從神的角度看生命。

自然思想和屬靈思想之間有甚麼分別?自然思想是從地上的層面──人的層面來思考;屬靈思想是從更高的層面──神的層面來思考。令人驚訝的是,許多基督徒都是以自然而不是屬靈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的問題。詩人本是善良和敬虔的人,但在環境的壓力下,他也改用了自然的思想方式來處理個人的問題。

除非我們明白整個生命都是屬靈的,而不僅是其中一部分,否則我們永遠都不可能學會有效地生活。今天的經文告訴我們,使徒問為甚麼主耶穌基督在世時,世界的統治者都不認識祂。那是因為他們從自然的角度看祂──他們所看到的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木匠。沒有聖靈在他們的心中動工,他們就是不能明白真理。我們必須理解生命的問題和困難基本上全都是屬靈的,因此我們越快學會以屬靈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對我們的成長就會越有幫助。

 
「我們越快學會以屬靈的角度思考越好」
 

進深研究

賽五十五1-13;羅十二2;耶二十九11

1. 神向以色列宣告甚麼?
2. 我們如何能夠被神改變?

 

祈禱

慈愛的天父,我明白如果要以屬靈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我心中必須有您,因此我要把心交給您,求您幫助我將思想也一起獻上。親愛的主,請您教我思考。阿們。
 
本文英文版權屬 CWR 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 讚美之泉音樂事工 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靈的改造:甦醒,良善,智慧
怎麼不能省悟呢?
每月內省(按此)

 
經文:
馬可福音八14-21

14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

15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

16他們彼此議論說:「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餅吧。」

17耶穌看出來,就說:「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

18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見嗎?也不記得嗎?

19我擘開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籃子呢?」他們說:「十二個。」

20「又擘開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筐子呢?他們說:「七個。」

21耶穌說:「你們還是不明白嗎?」

 
經文背景:

當法利賽人向耶穌求神蹟時,耶穌一方面責備他們不信的態度,同時也勸免門徒不要受法利賽人和希律偽善的言行所影響。這段經文記載耶穌教導門徒要醒覺事物背後的意義。

 
經文淺釋:

「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15節)─法利賽人的酵可能是指他們假冒為善的行為,而希律的酵可能是指他在世上縱情的生活。

 
經文默想:
1. 為甚麼耶穌勸導門徒要防備法利賽人和希律的酵?
2. 門徒怎樣回應耶穌的問題?
   
 
怎麼不能省悟呢?

  這段經文很明顯的表露了門徒靈裡的狀況與心態。當時主耶穌剛行完給四千人吃飽的神蹟,祂仍然沒有忘記法利賽人的歪心和他們要求神蹟的事,所以祂立時提醒門徒,要存心防避,不要被法利賽人和希律的敗壞和影響力所左右,總要持定天國的真理。但門徒的關注點卻在「食物」!他們既聽不明耶穌的囑咐,也似乎忘記了兩次給多人吃飽的神蹟經歷!

  靈魂還沒有甦醒的人,只看到物質世界,看不見神的作為,也不能領悟神所重視的事情!已從靈裡甦醒的人,卻看到靈糧的重要,所關注的乃是屬天的事,天國的事,能從往昔的靈程體悟神、認識神。親愛的弟兄姊妹,你現在靈命的狀態是睡著還是醒著呢?是愚頑或是省悟呢?

 
人生應用:
我的心靈常常關注那些事情?我的靈命是睡著還是醒著的?
 
靈性格言:

我滿知道在樹根和樹幹裡有很多肥汁,但問題是如何將這些肥汁輸入我這瘦弱的枝子。我漸漸明白,「信心」好比手,可以接受祂的豐富生命作我的豐富生命。  ~戴德生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第303天
漸漸變壞

在講求效率的社會,心靈的更新也希望可以快速成事。但事實是,心靈的轉變,不管好與壞,都是逐漸發生的。

請您安靜下來,慢慢地從心裡誦讀以下的經文。您可以不斷重覆地誦讀,讓經文在您心中回響。在讀的時候,請特別留意「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這一句。

經文
以弗所書四21-24

如果你們聽過他的道,領了他的教,學了他的真理,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

 
靈修指引

保羅對信徒的教導,除了設定成長的目標之外,亦提示成長的方向。當他勸勉信徒,要「脫去舊人,穿上新人」,亦同時指示「脫去、穿上」是該如何實踐的。他首先指出的是,要留心「舊人」的生活方式是怎樣形成的。他說:「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

舊人是「漸漸變壞」的!這真是一言驚醒夢中人。原來「舊人」的生活方式是經過一段日子逐漸變壞的。因為是「漸漸變壞」,就會避過我們的覺察,以為一切還是很好。就好像水果、雞蛋,擺放一段日子,才會變壞。而且雞蛋和某些水果的外表,是看不出好與壞的,只有打開才知道內裡的實況。我們「漸漸變壞」的「舊人」是否也同樣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外表,用作遮掩內裡的敗壞呢?因此,如果我們要「脫去舊人,穿上新人」,便先需要做內省功夫,察看自己心思的真正狀況。…

「舊人」既然是「漸漸變壞」的,那就該及早更新,以免完全壞透。就好像很多童話故事中的壞人,本性也是好的,但因為一些傷痛經歷,產生忿怒、妒忌、自卑、焦慮等心念,再加上受了試探,便逐漸變成妖魔鬼怪。這些「變壞的人」如果及早獲得關心、扶持、治療,便可以避過失去本性而成為惡魔的悲哀。我們的「舊人」是否也同樣的變壞起來呢?我們有甚麼未治癒的傷痛,而生出壞的心念呢?我們遇見甚麼試探,使自己進一步變壞的呢?我們曾否拒絕或忽略轉變的提醒和關懷呢?…

「舊人」既然是「漸漸變壞」的,這句話警醒我們:即使原先是「新人」,亦會「漸漸變壞」而成為「舊人」。不要以為「新人」及「舊人」是兩種既定不變的狀態。「舊人」是「漸漸變壞」的,「新人」亦是「漸漸變好」的。按保羅用「穿衣服」的例子來說,神沒有將一套既定不變的「新衣」從天而降,叫我們穿上便行了,這件「新衣」也是漸漸變成的,是需要我們「將心志改換一新」,把新的元素、色彩「漸漸」加在那件「舊衣」上去。當仁義和聖潔,及其他反映慈愛生命的心念逐漸長成,「舊人」便被更新過來,成為「新人」。因此,「穿上新人」並不是一句「我願意」或「我立志如此行」便立即一次過完成的事。「將心志改換一新」是不斷的修為,時刻覺醒、身體力行。…

最後,我們不要以為,當自己正在著實地操練「將心志改換一新」,「舊人」便會消聲匿跡。不要忘記,「舊人」是「漸漸變壞」的,而且往往是不動聲色地變壞。不要在成長的路上自滿。一個「我真的表現已經很好了」或「我比某人更加自覺」的內心念頭都可以種下禍根,把正在轉化中的「新人」改變成「舊人」。…

生命成長就是如此的吊詭。「新人」及「舊人」都是同一個人,正如保羅在羅馬書說,他的內心有兩個「律」,一個叫他為善,另一個使他行惡。新人舊人、善念惡念,同時存在。靈修就是學習時常保持覺醒,分別新人舊人、善念惡念,並擇善而行,「將心志改換一新」。這樣的修為功夫,是一生的鍛鍊,逐漸培養而成的。……

 
《誦禱心曲》版權屬譚沛泉博士所有,承蒙允許刊載。
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
 
 

誰是第一個門徒?

粵語 國語

第5天


讀經:   

約翰福音一章35至42節

35再次日,約翰同兩個門徒站在那裡。

36他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哪,這是神的羔羊!"

37兩個門徒聽見他的話,就跟從了耶穌。

38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他們說:"你們要甚麼?"他們說:"拉比("拉比"翻出來就是"夫子"),在哪裡住?"

39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去看他在哪裡住,這一天便與他同住。那時約有申正了。

40聽見約翰的話,跟從耶穌的那兩個人,一個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

41他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彌賽亞"翻出來就是"基督")!"

42於是領他去見耶穌。耶穌看著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註:"約翰"馬太16章17節稱"約拿"),你要稱為磯法("磯法"翻出來就是"彼得")。"

誰是第一個門徒?彼得?腓力?還是約翰?初期教會公認安得烈乃是第一個跟從基督的門徒。他們稱他為「首生的」——就是第一個被呼召的意思。

安得烈與父親及兄弟在加利利海捕魚為業。可是,在他心中卻有極深的屬靈渴求。當他聽聞有一個先知——約翰——興起,便趕到約旦河邊,約翰講道和施洗的地方。

他與約翰建立了親密的關係,並且作了他的門徒。當愈來愈多人表示悔改,接受洗禮時,他有在約翰旁邊幫手協助嗎?一天,當約翰突然高呼:「看哪,神的羔羊!」他一定嚇了一跳。他轉身看見一個年輕人走近,就與其他幾個門徒跟從了這位約翰所指的人。

「你們要甚麼?」那人問道。安得烈回答說:「先生,你住在哪裡?」換言之,他想表示「我們希望跟你詳談。」那天晚上,他的人生徹底改變了。第二天早晨,他急忙前去找他的兄弟西門彼得。沒有人吩咐安得烈:「叫你的兄弟來。」那是安得烈與主相交後的自然反應。安得烈覺得他必須將他得著和學到的東西,與他的兄弟分享。

向人作見證,並非出於決心,而是自然反應,是與主相交後的自然流露。給朋友的最大禮物,就是與他們分享我們所知道的耶穌基督。我們不會知道結果怎樣,也不知道神將來會怎樣使用我們與之分享的朋友,像祂使用彼得,這個被安德烈找到並帶到基督裡的人一樣。我們今天可以接觸誰呢?

牢記經文:「我不以福音為恥。」(羅一16)

~~~~~~~~~~~~~~~~~~~~~~~~~~~~~~~~~~~~~~~~~~~~~~~~
WHO WAS THE FIRST APOSTLE?
Day 5


Bible Reading:   

John 1:35-42

35 Again, the next day, John stood with two of his disciples.

36 And looking at Jesus as He walked, he said, "Behold the Lamb of God!"

37 The two disciples heard him speak, and they followed Jesus.

38 Then Jesus turned, and seeing them following, said to them, "What do you seek?"

They said to Him, "Rabbi" (which is to say, when translated, Teacher), "where are You staying?"

39 He said to them, "Come and see." They came and saw where He was staying, and remained with Him that day (now it was about the tenth hour).

40 One of the two who heard John speak, and followed Him, was Andrew, Simon Peter's brother.

41 He first found his own brother Simon, and said to him, "We have found the Messiah" (which is translated, the Christ).

42 And he brought him to Jesus.

Now when Jesus looked at him, He said, "You are Simon the son of Jonah.[i] You shall be called Cephas" (which is translated, A Stone).

Who was the first apostle? Peter? Philip? John? The early church recognised Andrew as the first to follow Christ. They called him "Protokletos" - meaning the first called.

Andrew was in the fishing business with his father and brother on the Sea of Galilee. He had a deep spiritual hunger. When he heard about the new prophet, John, he walked down the Jordan Valley to where John was preaching and baptizing.

He became very close to John and is listed as one of his disciples. Did he help John with the huge task of baptizing all who came repenting of their sins? Then one day he was startled by John shouting, " Look, there is the Lamb of God." Andrew turned and saw a young man walking close by. He and his fellow disciple followed the one John had pointed to.

"What do you want?" the man asked. Andrew replied, "Where are you staying?" In other words, "we would like to talk with you." That night completely changed his whole life. The next morning he eagerly went to find his brother, Simon Peter. No one said to Andrew, "Go tell your brother." It came as a result of fellowship with Christ. Andrew felt he had to share what he had found and learned.

Witnessing to others is not the result of a strong determination to do it. It is the natural outcome, the overflow of being with Christ. The greatest act of friendship is to share with our friends what we know of Jesus Christ. Who knows what the result may be or how God could use the one we speak to, as He did to Peter, the man found by Andrew and brought to Christ. Is there someone we could touch today?

A VERSE TO REMEMBER: "I am not ashamed of the Gospel." (Romans 1:16)

文章內容由個別機構或作者提供,國證網絡只負責發佈及製作,
如欲轉載或對內容有任何意見,請聯絡有關機構或聯絡國證網絡代轉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