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2009-08-07 Devotionals Today

知信行網上團契為各主內肢體提供的每日靈糧,歡迎訂閱推介奉獻支持
《網絡天糧》查詢,請電郵:ccf@ccfellow.org

訂閱天糧 | 轉介天糧 | 修訂訂閱 | 奉獻支持


領袖特質─委身篇(18)
耶穌與西門彼得的委身差多遠
經文
路加福音二十二54-62

彼得三次不認主
54他們拿住耶穌,把他帶到大祭司的宅裡。彼得遠遠地跟著。55他們在院子裡生了火,一同坐著;彼得也坐在他們中間。56有一個使女看見彼得坐在火光裡,就定睛看他,說:"這個人素來也是同那人一夥的。"57彼得卻不承認,說:"女子,我不認得他。"58過了不多的時候,又有一個人看見他,說:"你也是他們一黨的。"彼得說:"你這個人!我不是。"59約過了一小時,又有一個人極力地說:"他實在是同那人一夥的,因為他也是加利利人。"60彼得說:"你這個人!我不曉得你說的是甚麼!"正說話之間,雞就叫了。61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62他就出去痛哭。

 

在路加的記載中,關於領袖的委身,耶穌和彼得顯出強烈的對比。耶穌面對出賣和背叛毫不退縮,忠心委身於屬祂的人;彼得卻一走了之。這位漁夫曾揚言絕不離棄主,但是當夜他就三次不認主。

彼得在大祭司院子的火堆旁堅決否認主,正好反映他內心景況。他的委身已在客西馬尼園全然流失了。我們的委身若流失了,我們也會走上和彼得一樣的路:
第一階段:他的跟隨開始疏遠。
"彼得遠遠地跟著"(路二十二54)。這不是耶穌在馬太福音十六章24節所要求的委身。彼得此時仍在暗暗地跟隨基督,但他已不能為主而死。

第二階段:他與主的相交開始分隔。
"彼得……一同坐著"(二十二55)。這個深感內疚的門徒,如今正混在不信的人群中。他不屬於任何地方,他在冷漠與委身之間掙扎。

第三階段:他的信心被蒙蔽。
"彼得卻不承認,說:'女子,我不認得他'"(二十二57)。他的話語流露他的怯懦,縱使那些人對他並沒有即時的威脅。

第四階段:他的熱誠變為否認。
"彼得說:'你這個人!我不曉得你說的是甚麼'"(二十二60)。彼得與耶穌脫離所有關係。

委身的層次
在耶穌的門徒中,可以看到四種委身的層次:
第一層次:來,看!
這是好奇階段(參約一35-51)。耶穌在此階段的要求較簡單,乃是要求他們的感情投入和信心。

第二層次:來,跟隨!
這是委身的階段(參路五1-11)。耶穌呼召委身,人要預備接受挑戰;這時,要求他們有所渴求和受教。

第三層次:來,順服!
這是認信的階段(參可八34-35)。這一層委身,是建基於深入的關係和彼此的信任;這時,要求人要主動和決斷。

第四層次:來,繁衍再生增殖!
這是承擔使命的階段(參太二十八19-20)。耶穌要求跟隨的人把祂所行的繁衍再生;這時,要求人要有領導力和懂得處理人際關係。

 
承蒙《漢語聖經協會》授權使用  

安得烈——第一位宣教士

粵語 國語

第7天


讀經:   約翰福音十二20至26節
經常有人說,安得烈是第一位本土宣教士,他帶領兄弟彼得信基督;他也是第一位海外宣教士,最先帶希臘人來見基督。知道這些講希臘話的人為甚麼接近安得烈,一定很有意思。是否安得烈順道訪問過他們並笑臉相待呢?是否他態度親切,讓人容易接近呢?無論如何,那些人一定是覺得安得烈不會拒人於千里;而他們最終也確是透過他得償所願,他們遇見了基督。

今天安得烈也應該是我們的榜樣,尤其是在歡迎新朋友參加我們的崇拜聚會時。對許多人來說,第一次踏足教會,都會感覺到壓力。除非有一、兩個像安得烈的信徒,面帶笑容,在門口親切握手歡迎新朋友;否則,教會只會讓人感到是一個不友善和孤獨的地方。有人說,教會沒有大小之分,卻有充滿愛心與缺乏愛心之分。你怎樣形容你的教會呢?它需要甚麼?你能滿足它的需要嗎?

安得烈知道耶穌樂於與這些人見面,不論他們的處境怎樣,或有甚麼問題。我們總是不太願意跟有麻煩的人談話,我們沒有時間聆聽他們。但安得烈和基督都這樣做。有人說,安得烈是作司事的理想人選,他懂得如何接待新朋友。

安得烈後來可能在希臘的南部為基督殉道。他似乎到過不少地方傳福音,當中包括西錫厄。按照教會傳統的說法,他帶領了一位希臘王后歸向基督,因此令王大怒,命人將他釘十架。

安得烈甘於充當次要角色,卻願意隨時服侍他所遇見、並終其一生熱愛到底的主,他給我們樹立了一個美好的榜樣。

~~~~~~~~~~~~~~~~~~~~~~~~~~~~~~~~~~~~~~~~~~~~~~~~
ANDREW - THE "FOREIGN MISSIONARY"
Day 7


Bible Reading:   John 12: 20-26
It has often been said that Andrew was the first home missionary bringing Peter to Christ and the first foreign missionary bringing these Greeks to Christ. It would be interesting to know why these Greek-speaking men approached Andrew. Did he look in their direction and smile? Did he make a friendly gesture or seem approachable? Whatever it was, the men felt Andrew would not turn them away. And through him, they met Christ which of course was what they really wanted to do.

He could be a model for us today, especially in welcoming strangers to our church services. Going to a church for the first time can be a threatening experience for many people. A church can be an unfriendly and lonely place unless there is an Andrew or two at the door with a welcoming smile and friendly handshake. Someone has said there are no large churches or small churches, only loving and unloving churches. How would you describe your church? What does it need? Could you help meet that need?

Andrew knew Jesus would want to meet these men, no matter what their situation or problem might be. We aren't always willing to talk with troubled souls. We don't have time to listen to them. But Andrew did and Christ did too. Someone has said Andrew would have made an ideal head usher. He would always know what to do with strangers.

Andrew finally gave his life for Christ, probably in Southern Greece. He seemed to have ministered in a number of countries including Scythia. Tradition says he led the wife of a Greek king to Christ, but that king was so enraged that he ordered Andrew's crucifixion.

Andrew left us a wonderful example of a man willing to take second place but always ready to serve the Lord he had met and loved through his long life


亞古珥的真言(一)
祈禱:  主啊,我願珍惜你的話,並在生活中把你的話實踐出來,蒙你的喜悅。

箴言30:1-16

30:1-33是亞古珥的真言,真言可以解作「先知的話」。至於亞古珥是誰?我們可以從30:1-3的記載略知一二:1他是雅基的兒子,然而,聖經並沒有說明他和雅基的真正身分和背景;2他自言資質不高(2),亦不比別人優勝,然而,從經文可見,其實他十分聰敏,只是他不吹噓自己的智慧;3他自言沒有學得智慧(3),對神的知識亦不多,然而,從他對宗教的論述滔滔不絕,可見他是精通信仰的人。

亞古珥一連發出了六個問題(4),從中挑戰那些自以為有智慧的人。這些問題,只有擁有真智慧的人才能回答。亞古珥藉著肯定神的話語(5-6),從而警告那些自以為有知識的人,不要錯誤理解或妄自增刪神的話語。

其後,亞古珥作了一個公開禱告,他求神讓他不要太富貴,也不要太貧窮(7-9),因為當人擁有太多財產時,會容易重視物質過於屬靈的事,以致忘記神;而當人陷於不足的景況時,會因肉體的缺乏而離棄神。透過這禱告,亞古珥說明了人應當滿足及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在第10-14節,亞古珥詳論了一些暴發戶的行為。他們咒罵自己的父母、滿身污穢、眼目高傲、不可一世、任意妄為,並且為了謀利而不擇手段,甚至連窮人都不放過,叫人極之厭惡。

最後,亞古珥指出,螞蟥(水姪)的兩雙利牙(「女兒」,15)會吸吮著人不放,直至吸滿人的血為止,此外,他又把「陰間;沒有兒女的婦人;乾旱缺雨的土地;蔓延不熄的火」(16,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比喻為永不知足的東西。透過這些比喻,亞古珥暗示了人的貪念和不滿足的心也如上述各項一樣,因此人要小心控制。誠然,能夠知足者,才是有真智慧的人!

你可有想過擁有多少財富才會滿足?人的慾望是無窮盡的,當人擁有了第一個一百萬圓後,便會想擁有更多個一百萬圓,因為人會渴求無窮盡的錢,去完成無窮盡的慾望。請謹記,滿足於神所賜給你的一切,才是真智慧!

一年速讀  約伯記41-42章  腓立比書3章



本文內容出自〔每日讀經釋義〕,蒙香港讀經會核准使用

以賽亞書卅二至卅七章


重點: 預言公義之君;警告耶路撒冷的婦女;審判列國;耶路撒冷受圍困;希西家的禱告;亞述軍被殲滅。

鑰節: 你們遠方的人當聽我所行的;你們近處的人當承認我的大能。(卅三13)

內容: 

神使用亞述審判不聽命的子民;也差派先知呼籲選民悔改,投靠祂。當希西家秉政期間,亞述毀滅以色列後,攻打猶大,將城攻取(參王下十八、十九章);希西家向亞述獻貢銀,遣使求和,卻徒勞無功(7節);亞述大軍壓境,兵臨耶路撒冷城下。

此時希西家倚靠神,向求呼求:「耶和華啊,求施恩於我們;我們等候。求每早晨作我們的膀臂,遭難的時候為我們的拯救。」(2節)先知為著神必施拯救而讚美祂(5-6節)。

神答應祂子民的禱告,說:現在我要起來;我要興起;我要勃然而興(10節);消滅敵人亞述(11-12節)。

神的大能、神的作為奇哉妙哉,不但近處的人神的選民猶大人要聽,就是遠處的外邦人也當承認相信。凡相信的人是有福的!神要與他們同住,施恩看顧他們(16節)。

在神的救贖下,神為祂的子民預備榮耀的國度,神要作國度的君王,那時國泰民安(17-23節)。「城內居民必不說:我病了;其中居住的百姓,罪孽都赦免了。」(24節)何等的恩典!


默想: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五3)
本文資料由福音團契書局提供,謹此致謝。

《讀經日引》每季一本,免費贈閱。請電郵biblepathway@yahoo.com.hk索取。

意見交通,請電郵:biblepathway@yahoo.com.hk


經文: 撒母耳記上 三十7-20

7大衛對亞希米勒的兒子祭司亞比亞他說:請你將以弗得拿過來。亞比亞他就將以弗得拿到大衛面前。8大衛求問耶和華說:我追趕敵軍,追得上追不上呢?耶和華說:你可以追,必追得上,都救得回來。9於是,大衛和跟隨他的六百人來到比梭溪;有不能前去的就留在那裡。10大衛卻帶著四百人往前追趕,有二百人疲乏,不能過比梭溪,所以留在那裡。

11這四百人在田野遇見一個埃及人,就帶他到大衛面前,給他餅吃,給他水喝,12又給他一塊無花果餅,兩個葡萄餅。他吃了,就精神復原;因為他三日三夜沒有吃餅,沒有喝水。13大衛問他說:你是屬誰的?你是哪裡的人?他回答說:我是埃及的少年人,是亞瑪力人的奴僕;因我三日前患病,我主人就把我撇棄了。14我們侵奪了基利提的南方和屬猶大的地,並迦勒地的南方,又用火燒了洗革拉。15大衛問他說:你肯領我們到敵軍那裡不肯?他回答說:你要向我指著神起誓,不殺我,也不將我交在我主人手裡,我就領你下到敵軍那裡。

16那人領大衛下去,見他們散在地上,吃喝跳舞,因為從非利士地和猶大地所擄來的財物甚多。17大衛從黎明直到次日晚上,擊殺他們,除了四百騎駱駝的少年人之外,沒有一個逃脫的。18亞瑪力人所擄去的財物,大衛全都奪回,並救回他的兩個妻來。19凡亞瑪力人所擄去的,無論大小、兒女、財物,大衛都奪回來,沒有失落一個。20大衛所奪來的牛群羊群,跟隨他的人趕在原有的群畜前邊,說:這是大衛的掠物。

 

  1. 大衛求問誰?耶和華給什麼答案?大衛採取什麼行動?我遇困難時求問神嗎?我順從神而行嗎?

    A:大衛求問耶和華。耶和華說:你可以追,必追得上,都救得回來。大衛和跟隨他的六百人就往前追趕。

  2. 誰領他們去到亞瑪力人那裡?怎樣擊潰亞瑪力人?得著什麼戰利品?神的應許實現了嗎?我相信神的應許,遵行神的話嗎?

    A:被亞瑪力人撇棄的埃及奴隸。亞瑪力人散在地上,吃喝跳舞。大衛擊殺他們,除了四百騎駱駝的少年人,沒有一個逃脫的。被擄的妻子、人口和財物都奪回來,沒有失落一個。神成就了他先前所說的話:必追得上,都救得回來。
內容由《台北基督徒南京東路禮拜堂》各長老同工提供。
 
文章內容由個別機構或作者提供,國證網絡只負責發佈及製作,
如欲轉載或對內容有任何意見,請聯絡有關機構或聯絡國證網絡代轉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