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2011-12-13 Devotionals Today

知信行網上團契為各主內肢體提供的每日靈糧,歡迎訂閱推介奉獻支持
《網絡天糧》查詢,請電郵:ccf@ccfellow.org

訂閱天糧 | 轉介天糧 | 修訂訂閱 | 奉獻支持


但以理──為異象禱告到老
惟獨你能
人物介紹及操練建議(按此)

 
經文:

但以理書四10-18

10我在床上腦中的異象是這樣:我看見地當中有一棵樹,極其高大。

11那樹漸長,而且堅固,高得頂天,從地極都能看見,

12葉子華美,果子甚多,可作眾生的食物;田野的走獸臥在蔭下,天空的飛鳥宿在枝上;凡有血氣的都從這樹得食。

13我在床上腦中的異象,見有一位守望的聖者從天而降。

14大聲呼叫說:伐倒這樹!砍下枝子!搖掉葉子!拋散果子!使走獸離開樹下,飛鳥躲開樹枝。

15樹墩卻要留在地內,用鐵圈和銅圈箍住,在田野的青草中讓天露滴濕,使他與地上的獸一同吃草,

16使他的心改變,不如人心;給他一個獸心,使他經過七期(期:或譯年;本章同)。

17這是守望者所發的命,聖者所出的令,好叫世人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或立極卑微的人執掌國權。

18這是我尼布甲尼撒王所做的夢。伯提沙撒啊,你要說明這夢的講解;因為我國中的一切哲士都不能將夢的講解告訴我,惟獨你能,因你裡頭有聖神的靈。

 
經文默想:
尼布甲尼撒王如何肯定但以理解夢的能力呢?他因何作這判定呢?    
 
惟獨你能

  禱告能否蒙應允,與人的靈性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因為惟有與神關係密切的人才能認識神,知曉神的心意。他們就按著神的心意禱告,神也喜悅透過這樣的禱告來成就祂自己的計劃。

  尼布甲尼撒王認定但以理解夢的能力,「惟獨你能」這句話充分表達了他對但以理的信心。明顯地,這句話並不是說但以理是全能者,乃是指出他與那位全能的神必定有密切的關係,可以在靈裡領悟神自己的啟示和心意。這異象既是來自神,就只有屬神的人,並與神有親密相交的人,才能明白這異象的意思、取得這異象的解釋,其他的哲士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以理有美好的靈性,也有恆切的禱告操練,他能看見屬靈的世界,透視神永恆的計劃,洞悉神自己的心意,所以他在世人眼中具有屬靈的影響力。今天我們是否像但以理一樣,被神的靈充滿與引導,可以讓人看見我們的靈性,使人在生命的危機關頭下,仍能對我們有「惟獨你能」的信心!

 
人生應用:
我是否與神有親密的相交,以致我能明白祂的心意,以祂的心意來祈求?
 
靈性格言:
禱告
事工得以步步推進,皆歸因於禱告。所以禱告是每個新的得勝之預備,以及一切成功的要訣。  ~皮爾遜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從天上賜下的復興

第347天

神在睡覺?

 
「主啊,求你睡醒,為何儘睡呢?」(23節)
 

經文

詩篇四十四13-26

13你使我們受鄰國的羞辱,被四圍的人嗤笑譏刺。

14你使我們在列邦中作了笑談,使眾民向我們搖頭。

15我的凌辱終日在我面前,我臉上的羞愧將我遮蔽,

16都因那辱罵毀謗人的聲音,又因仇敵和報仇人的緣故。

17這都臨到我們身上,我們卻沒有忘記你,也沒有違背你的約。

18我們的心沒有退後;我們的腳也沒有偏離你的路。

19你在野狗之處壓傷我們,用死蔭遮蔽我們。

20倘若我們忘了神的名,或向別神舉手,

21神豈不鑒察這事嗎?因為他曉得人心裡的隱秘。

22我們為你的緣故終日被殺;人看我們如將宰的羊。

23主啊,求你睡醒,為何儘睡呢?求你興起,不要永遠丟棄我們!

24你為何掩面,不顧我們所遭的苦難和所受的欺壓?

25我們的性命伏於塵土;我們的肚腹緊貼地面。

26求你起來幫助我們!憑你的慈愛救贖我們!

 

信息分享

我們已經討論過「復興禱告」的兩個特點是熱誠和持久;而「復興禱告」的第三個特點是大膽和坦率。在閱讀和研究這個課題時,對於神的百姓祈求祂賜下復興時,用那麼大膽和坦率的說話,我實在感到十分驚訝。

我們可在今天的經文中看到這個特點,詩人好像責怪神在工作時睡覺,試看一下摩法特(Moffatt)譯本所用的生動語言:「永恆者啊,振作一下吧!為何睡覺?醒來吧!啊,不要永遠拋棄我們!為何你要隱藏你的臉,忘記我們的哀傷和沮喪?我們的靈魂要伏向塵土。」詩人這種語言是何等的強烈和坦率,然而說服神正是需要這種態度和語言。

請注意我是說態度和語言,你和我都可以來到神的面前用類似的語言,但若沒有詩人所感受到的那種神聖的絕望,反倒會顯得虛假和空洞,甚至是魯莽無禮。由於詩人意識到周邊屬靈力量正在退減,令他感到神是睡著了,需要被喚醒,詩人對周遭衰敗的情況是那麼關切,以致他就算使用這麼強烈的語言也變成恰當和蒙應允。當我們與詩人對周圍道德和靈性的衰敗有同樣深刻的感受時,我們也可以像詩人一樣用如此強烈的話語來表達。不過,除非我們亦預備仿傚詩人那股對屬靈關注的深刻之情,否則便不能模仿詩人的說話。

 
「強烈的說話必須伴隨深刻的感情」
 

進深研究

約壹三16-22;來四16,十三6

1. 為甚麼我們可以有信心的走到神面前?
2. 我們可以有信心地說甚麼?

 

祈禱

神啊,我此刻所關注的不是您是否清醒,而是我是否清醒的察覺到周圍迫切的需要。親愛的主,求您喚醒我,並幫助我大膽地禱告。奉耶穌的名祈求,阿們。
 
本文英文版權屬 CWR 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 讚美之泉音樂事工 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行為的改造:奉獻
一切才智都從神而來
每月內省(按此)

 
經文:
但以理書二17-30

17但以理回到他的居所,將這事告訴他的同伴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

18要他們祈求天上的神施憐憫,將這奧秘的事指明,免得但以理和他的同伴與巴比倫其餘的哲士一同滅亡。

19這奧秘的事就在夜間異象中給但以理顯明,但以理便稱頌天上的神。

20但以理說:神的名是應當稱頌的!從亙古直到永遠,因為智慧能力都屬乎他。

21他改變時候、日期,廢王,立王,將智慧賜與智慧人,將知識賜與聰明人。

22他顯明深奧隱秘的事,知道暗中所有的,光明也與他同居。

23我列祖的神啊,我感謝你,讚美你,因你將智慧才能賜給我,允准我們所求的,把王的事給我們指明。

24於是,但以理進去見亞略,就是王所派滅絕巴比倫哲士的,對他說:不要滅絕巴比倫的哲士,求你領我到王面前,我要將夢的講解告訴王。

25亞略就急忙將但以理領到王面前,對王說:我在被擄的猶大人中遇見一人,他能將夢的講解告訴王。

26王問稱為伯提沙撒的但以理說:你能將我所做的夢和夢的講解告訴我麼?

27但以理在王面前回答說:王所問的那奧秘事,哲士、用法術的、術士、觀兆的都不能告訴王;

28只有一位在天上的神能顯明奧秘的事。他已將日後必有的事指示尼布甲尼撒王。你的夢和你在床上腦中的異象是這樣:

29王啊,你在床上想到後來的事,那顯明奧祕事的主把將來必有的事指示你。

30至於那奧祕的事顯明給我,並非因我的智慧勝過一切活人,乃為使王知道夢的講解和心裡的思念。

 
經文背景:
巴比倫尼布甲尼撒王因夜間作夢而顯得心煩意亂,他要求巴比倫的哲士幫他解夢,卻不將夢講述他們知道。由於哲士們根本不知道夢的內容,所以要他們解夢實在是毫無辦法。巴比倫王一怒下要將所有哲士殺掉,然而但以理憑神所賜的智慧,終於將夢解圓,不單幸免不死,並且將神在人類歷史中的計劃揭示出來。
 
經文淺釋:
「這奧祕的事」(18節)─指巴比倫王的夢。
 
經文默想:
1. 但以理認為他能解夢的原因是甚麼?
2. 他如何稱頌他所依靠的神?
   
 
一切才智都從神而來

  但以理年少俊美、才智過人,且通曉各樣文字學問(但一17),甚至勝過巴比倫全國的術士十倍(但一21)。此外,他更有一種別人沒有的特別才能,就是能明白各樣的異象和夢兆。像他這樣能幹的人,若用在他個人的事業上,必能使他官運與財源皆亨通。

  然而但以理難得之處是他對神的忠誠與敬畏。他沒有誇自己的才幹,在王面前他強調一切的才智都是從神而來,且他先歸榮耀給神,然後才為王解夢。但以理能有這表現,是因他確認神是獨一的智者,一切才智能力都屬於祂,他曉得神賜智慧才能給人,是為要達成祂的工作。因此,但以理把一切才幹皆獻回給神。

  弟兄姊妹,才幹是為神的聖工而存有,若不奉獻給神,就無法發揮最大的影響力,若以此自誇,生命就變為愚昧了。

 
人生應用:
我有沒有為自己的才幹歸榮耀給神?並將才幹奉獻給神,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靈性格言:
噢!與神一小時的相交超過這低層世界所提供的一切快樂和享受。  ~大衛.希朗德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第67天
獲救之恩

「獲救」的人,內心充滿感激。讓我們時常記得自己「獲救」的事實,更不失掉感恩的心。

請您安靜地、慢慢地從心裡誦讀以下的經文。您可以重覆地誦讀,直到神的話語在您內心不斷回響。在朗讀時,請您特別留意「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這一句話。

經文
以弗所書一7-9

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這恩典是神用諸般智慧聰明,充充足足賞給我們的;都是照他自己所預定的美意,叫我們知道他旨意的奧秘…。

 
靈修指引

我想,當保羅說:「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他同時在回憶自身「獲救」的經驗,並再次向神感恩。…他所說的,不單是一個神學概念或命題,乃是信仰的經驗。基於他曾獲基督救贖的主觀經驗,保羅十分確定的說:我們,就是每一個信徒,都蒙基督救贖!…

保羅是一個熱衷猶太教信仰的律法師。律法師一直以優秀的信仰道德生活而知名。事實上,保羅並沒有做過甚麼傷天害理的事。但他曾因為要熱切地捍衛宗教而逼迫基督信徒,這件事使信主之後的保羅,時常感到遺憾。…

保羅信仰基督之後,用「愛」來衡量自己的生活為人。他不再只是關注有多少事情是做得正確,乃是檢討自己愛有多少。他發現自己身不由己,善的不能作,惡的卻去行;他承認,自己是罪人中的罪魁,無力自救,只是有幸地被神拯救,才免受罪惡的刑罰。保羅常為自己被主拯救而感恩。…

保羅告訴我們,每一個信仰基督的人都是「獲救」的。…讓我們想想,自己的「獲救」經驗又是怎樣的呢?在「獲救」經驗之前,您處在怎樣的光景?您是怎樣為人?基督怎樣使您「獲救」呢?…

我們曾經在怎樣的心靈狀態,怎樣的生活境況中經歷上主的拯救?…我們曾經感到極端無助、無望,甚至有喪命之危?…我們曾經在一個不安、混亂、空虛、困乏的境地中經歷主的拯救,獲得主的引領、陪伴,逐漸進入新的心靈及生活狀況?……

您最近經歷到主的拯救,是在甚麼時候?…您現在仍然感到「獲救」所帶來的自由、平安嗎?…抑或是您覺察到自己又正處於迷失的境況中?…

請您為曾有「獲救」之恩,再次獻上感謝:「基督,感謝你的救贖。」…如果您正需要主的拯救,請您時常在內心祈禱:「主啊!不要叫我遇見試探,救我脫離兇惡。」…邀請您在生活上為有「獲救」之恩而感謝,也邀請您在生活上為需要主的拯救而祈禱:「不要叫我遇見試探,救我脫離兇惡。」……

 
《誦禱心曲》版權屬譚沛泉博士所有,承蒙允許刊載。
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
 
 

盡她所能去服侍主

粵語 國語

第13天


讀經:   

馬太福音二十六章1至14節

1耶穌說完了這一切的話,就對門徒說:

2"你們知道,過兩天是逾越節,人子將要被交給人,釘在十字架上。"

3那時,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聚集在大祭司稱為該亞法的院裡。

4大家商議要用詭計拿住耶穌殺他;

5只是說:"當節的日子不可,恐怕民間生亂。"

6耶穌在伯大尼長大痲瘋的西門家裡,

7有一個女人拿著一玉瓶極貴的香膏來,趁耶穌坐席的時候,澆在他的頭上。

8門徒看見就很不喜悅,說:"何用這樣的枉費呢!

9這香膏可以賣許多錢,賙濟窮人。"

10耶穌看出他們的意思,就說:"為甚麼難為這女人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

11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

12她將這香膏澆在我身上,是為我安葬做的。

13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行的,作個記念。"

14當下,十二門徒裡有一個稱為加略人猶大的,去見祭司長,說:

那可能是逾越節週的星期二晚上,基督似乎與馬利亞、馬大和拉撒路三姊弟住了幾天。此刻祂正在被稱為長大痳瘋的西門家中晚餐,極有可能基督在早前某些場合治好他。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載,那是一頓特別宴請基督的筵席,馬利、馬大和拉撒路也在席中。

那時,各人正倚靠在長椅上坐著,雙腳擱在椅的末端。馬利亞拿著一瓶極貴的香膏走近基督身旁,帶著無比的愛,馬利將大半瓶香膏倒在祂的腳上,然後再用其餘的香膏膏祂的頭。整間屋子都瀰漫著芬芳的香氣。

一些門徒甚感不滿,特別是猶大。他們能看到的只是香膏的價值,要花多少錢;卻不像基督一樣看重這份禮物背後的愛。猶大甚至清楚算出它的價格──一年的工資,價格不菲。約翰卻指出,猶大這樣想,只是因為他經常私自取用公家的錢。

馬利亞膏抹基督可能基於兩個原因。第一,無疑是感激基督使她的弟弟拉撒路復活。但另一個原因,則出於基督的口。或許,馬利亞已經記住基督預言自己將要受死的事,她是否認為,祂死後,她可能沒有機會膏祂的遺體,所以要事先膏祂?這似乎是她這份愛的禮物的真正原因;要是如此,馬利亞便是一個比任何人更相信祂預言被釘十架的人。

基督讚賞她作了一件美事。我們今天讀這感人的故事,同樣是應驗了基督的預言:「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行的,作個紀念。」因此,我們為基督和福音的緣故,無論作甚麼,基督都會知道,而終有一天,我們必站在祂的面前得賞賜。馬利亞當然也在得賞賜的行列中。

~~~~~~~~~~~~~~~~~~~~~~~~~~~~~~~~~~~~~~~~~~~~~~~~
SHE DID WHAT SHE COULD
Day 13


Bible Reading:   

Matthew 26:1-14

1 Now it came to pass, when Jesus had finished all these sayings, that He said to His disciples,

2 "You know that after two days is the Passover, and the Son of Man will be delivered up to be crucified."

3 Then the chief priests, the scribes, and the elders of the people assembled at the palace of the high priest, who was called Caiaphas, 4 and plotted to take Jesus by trickery and kill Him.

5 But they said, "Not during the feast, lest there be an uproar among the people."

6 And when Jesus was in Bethany at the house of Simon the leper,

7 a woman came to Him having an alabaster flask of very costly fragrant oil, and she poured it on His head as He sat at the table.

8 But when His disciples saw it, they were indignant, saying, "Why this waste?

9 For this fragrant oil might have been sold for much and given to the poor."

10 But when Jesus was aware of it, He said to them, "Why do you trouble the woman? For she has done a good work for Me.

11 For you have the poor with you always, but Me you do not have always.

12 For in pouring this fragrant oil on My body, she did it for My burial.

13 Assuredly, I say to you, wherever this gospel is preached in the whole world, what this woman has done will also be told as a memorial to her."

14 Then one of the twelve, called Judas Iscariot, went to the chief priests

It was possibly Tuesday night of the Passover Week. Christ seemed to have stayed with Mary, Martha and Lazarus for a few days. Now He was having an evening meal with Simon, called the Leper. Quite probably Christ had healed him on some previous occasion. According to John this was a special meal in Christ's honour and Mary, Martha and Lazarus were there.

As they reclined on the various couches, with their feet over the end, Mary approached the place where Christ was with a jar of perfumed oil, the most expensive item. In the extravagance of love, Mary poured most of it onto His feet and then the final drops she poured on to His head. The whole house was filled with the beautiful perfume.

Some of the disciples, Judas in particular, objected. All they could see was the cost, and the money involved. They didn't see the love behind the gift as Christ did. Judas even put a price on it - a year's wages, a huge price. But John wrote that Judas thought this way only because he often helped himself to their common money bag.

This anointing was possibly prompted by two thoughts. One was no doubt gratitude for the raising of Lazarus, her brother. But the other thought was mentioned by Christ. Somehow Mary had entered into what Christ had been saying about His death. Did she think that she might have no opportunity to anoint His body after His death and so she did it beforehand? This seems to be the real reason behind her love gift. If so, then Mary was the one who, more than anyone else, anticipated His crucifixion.

Christ's commendation of her action is so beautiful. Even the fact that we are reading this moving story today is a fulfilment of Christ's prophecy, "wherever the Gospel is preached throughout the world, what she has done will also be told in memory of her." Whatever we do for Christ's and the Gospel's sake is noticed by Him and will be rewarded some day when we all stand before Him. Mary will be there too.

文章內容由個別機構或作者提供,國證網絡只負責發佈及製作,
如欲轉載或對內容有任何意見,請聯絡有關機構或聯絡國證網絡代轉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