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2011-05-06 Devotionals Today

知信行網上團契為各主內肢體提供的每日靈糧,歡迎訂閱推介奉獻支持
《網絡天糧》查詢,請電郵:ccf@ccfellow.org

訂閱天糧 | 轉介天糧 | 修訂訂閱 | 奉獻支持


摩西──民族領袖生命之隱密處
神的大能
人物介紹及操練建議(按此)

 
經文:
節錄自出埃及記七章至十二章,關於十災的經文

七20河裡的水都變作血了。
八6青蛙就上來,遮滿了埃及地。
八17埃及遍地的塵土都變成虱子了。
八24埃及遍地就因這成群的蒼蠅敗壞了。
九6埃及的牲畜幾乎都死了。
九9在人身上和牲畜身上成了起泡的瘡。
九23耶和華就打雷下雹,有火閃到地上。
九29摩西對他說:我一出城,就要向耶和華舉手禱告;雷必止住,也不再有冰雹,叫你知道全地都是屬耶和華的。30至於你和你的臣僕,我知道你們還是不懼怕耶和華神。
十15因為這蝗蟲遮滿地面,甚至地都黑暗了。
十21使埃及地黑暗;這黑暗似乎摸得著。
十二29耶和華把埃及地所有的長子……以及一切頭生的牲畜,盡都殺了。

註:請細閱經文。

 
經文默想:
從十災的神蹟,摩西經驗神是一位怎樣的神?    
 
神的大能

  神呼召摩西的時候,沒有告訴他要行甚麼神蹟,只說神自己要用大能的手施行神蹟奇事。因此,摩西每次都是先聽神的吩咐,然後就按照祂的指示行,而之後的結果將會是怎樣,他是未曾想過的。整條河變成血;青蛙滿佈床榻和搏麵盆;虱子與蒼蠅如塵土飛揚;畜疫蔓延;人人都長了起泡的瘡,痛癢難當;冰雹、雷電與火降在地上;蝗蟲蓋天蓋地;三天烏天黑地,人不能相見,也不敢離開本處;一切頭生的人和牲畜,一夜之間死亡,哀聲滿天!一切的災情都是十分恐怖的。

  然而,當摩西每次禱告後,在一瞬間情況就立刻改變。這樣他必越發曉得神是全地的主,一切都屬祂。祂可以使死的塵土變成有生命的虱子;祂可以呼風喚雨,叫雷電、冰雹、黑暗和河水,都聽祂的命令而行;一切的活物、昆蟲、青蛙與細菌都要服從祂。所以摩西能肯定的說:我一出城,禱告神,事情就會立刻改變!不是說他有能力,而是他看見神的能力!這正是他以後四十年,每次遇到困境時,心底裡對神的信念:「在人是不能,在神凡事都能!」(可十27)所以,摩西每次都是立刻把問題帶到神面前,俯伏地聽祂的指示。

 
人生應用:
在甚麼事上,我曾看見神的能力?有甚麼事,要學習依靠神?
 
靈性格言:
自由
外在的壓力及強烈的內在趨向和情感,不能影響我們自由的本質。這一切只不過是對自由意志的一種磨鍊,使之更堅強、更成熟。  ~多瑪斯.麥純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八福

第126天

你不能製造快樂

 
「看見門徒因風不順,搖櫓甚苦……」(48節)
 

經文

馬可福音六45-51

45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伯賽大去,等他叫眾人散開。
46他既辭別了他們,就往山上去禱告。
47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穌獨自在岸上;
48看見門徒因風不順,搖櫓甚苦。夜裡約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們那裡去,意思要走過他們去。
49但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以為是鬼怪,就喊叫起來;
50因為他們都看見了他,且甚驚慌。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
51於是到他們那裡,上了船,風就住了;他們心裡十分驚奇

 

信息分享

昨天我們說過所有人都想快樂,這沒有不對,因為這是神放在我們裡面一種根深蒂固的本能。但快樂不是你製造的成果,而是你所接受的東西。你不能製造快樂,就好像你不能製造愛一樣。你可以表達愛,但是不能製造愛。

快樂也是這樣,你不能製造它。她好像一個喜歡捉弄人的女孩子一樣,你追逐她的時候,她會躲避你,但是當你轉離她,對另一些事物或別人感興趣的時候,反而有可能得到她。聖經和心理學對這點有一致的觀點,而數以百萬計的人也都確認這個發現。我所認識的最沮喪、最無奈的人就是那些最想得到快樂的人。有一個老太太帶著孫子去看馬戲,小孩卻害怕起來,老太太唬嚇他說:「好好的看表演,你聽到沒有?我帶你到這兒來的目的是讓你快樂,所以你一定得快樂起來!」,她說完把孩子使勁的搖,直到他的牙齒格格作響。有時,那些想得到快樂的人對自己說的話,就像老太太的話一樣。

我們今天的經文說門徒很辛苦,在黑暗中搖櫓但是徒勞無功。風和浪都與他們作對,他們的努力完全是白費的。然後耶穌來到。根據約翰對這件事的記載,他們帶耶穌上船,船就馬上去到彼岸(約六21)。快樂就是這樣。我們努力要得到,但是「辛勞搖櫓卻停滯不前」。等到我們請耶穌進來以後,我們才能悠然地到達彼岸。

 
「快樂不是你能製造的,而是你所接受的」
 

進深研究

賽六十一1-10;路十21;約十五11;詩十六11;尼八10

1. 以賽亞的見證是甚麼?
2. 我們的力量來自哪裡?

 

祈禱

天父,我明白要得到快樂不能使勁的關注它,因為它不是一種成就,而是因為認識您連帶的得著。求您幫助我能夠更深的認識您,不僅是今天,而是每一天。奉耶穌的名祈求,阿們。
 
本文英文版權屬 CWR 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 讚美之泉音樂事工 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心的改造:尊重,憐憫,寬恕
尊重別人的立場
每月內省(按此)

 
經文:
彼得前書二13-17

13你們為主的緣故,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14或是君王所派罰惡賞善的臣宰。15因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們行善,可以堵住那糊塗無知人的口。16你們雖是自由的,卻不可藉著自由遮蓋惡毒(或譯:陰毒),總要作神的僕人。17務要尊敬眾人,親愛教中的弟兄,敬畏神,尊敬君王。

 
經文背景:
作者提出信徒與掌權者相處之道。
 
經文淺釋:
「自由」(16節)─ 指脫離了罪的轄制所得的自由。
 
經文默想:
1. 我們應以甚麼態度順服在位者一切的制度?
2. 順服在位者為何可堵住無知人的口?
   
 
尊重別人的立場

  我們很容易便能夠尊敬那些令我們欽佩的人,但說到要尊敬眾人,就不容易了!要尊敬眾人,首先要學習尊重別人的立場。真理和行事原則可以有絕對的「對」與「錯」,但有時行事的方法是可以容許有不同的做法,沒有必然的對錯。從某角度看是「對」的事,但從別的角度看可能是「錯」的!例如:從「吃」的角度來看,吃祭偶像之物是可以的,因為萬物都可吃;但從「不絆倒人」的立場看,吃祭偶像之物有時就不可以了。

  不同的立場,不一定是敵對的,每種立場,都有各自的利弊。有時我們需要計算「利」與「弊」的多寡,但有時則要看它們的輕重!

  例如,保羅不願意帶馬可一同去傳道(徒十五38),因為他知道前路艱難,他要求同伴有絕對的同心和忠心,他重視「福音使命」!因此他寧願接受馬可發出埋怨!但巴拿巴的立場就不同了,他重視「扶助」,因此他與保羅分開,一心一意地扶助馬可,建立他的生命。其實兩人的立場雖然不同,行事方法亦不同,但在神面前都是忠心的!

 
人生應用:
我能否尊重與我不同立場的人?還是只看自己是對,別人是錯?
 
靈性格言:

金錢從沒使人快樂,它的本質不能產生快樂,人愈有錢,就愈貪錢,金錢不能填補人的空虛,反而製造更多空虛。  ~富蘭克林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第212天
感恩不配

如果我們心存感恩,生活的質素與面貌將會很不一樣。

請您安靜下來,慢慢地從心裡誦讀以下的經文。您可以不斷重覆地誦讀,讓經文在您心中回響。在讀的時候,請特別留意「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他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這一句。

經文
以弗所書三7-13

我作了這福音的執事,是照神的恩賜,這恩賜是照他運行的大能賜給我的。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他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又使眾人都明白,這歷代以來隱藏在創造萬物之神裡的奧祕是如何安排的,為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這是照神從萬世以前,在我們主基督耶穌裡所定的旨意。我們因信耶穌,就在他裡面放膽無懼,篤信不疑的來到神面前。所以,我求你們不要因我為你們所受的患難喪膽,這原是你們的榮耀。

 
靈修指引

保羅說:「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他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保羅為自己被信徒們尊重而感謝,也為自己做傳揚十字架的道理的志業而感謝。他沒有認為自己必然受信徒們尊重,亦不以為自己選擇去做的就是自我的成功與榮耀。…

保羅說:「神還賜我這恩典!」這句話充滿了感激之情,亦表達一份真實的「謙遜」。…對!真實的「謙遜」和由衷的「感激」是彼此相連的。「謙遜的心」會生發「感激之情」。存著謙遜的心看己、看人、看神,會容易對己、對人、對神產生感激。…

保羅很重視謙遜,也常在書信中教導信徒們學習。…他幾乎在每一封書信中都提及謙遜的功課,例如,在以弗所書第四章,他勸勉信徒:凡事謙虛。(四2)。…

為甚麼謙遜跟感激是彼此相連的?…首先,我們要明白,謙遜不是「不得不承認自己無能」。謙遜的人不是自認為沒有價值、沒有貢獻、笨拙愚昧,走路低著頭,縐著眉的樣子。不是因為自身缺乏、缺憾,比不上人,於是只好「謙遜」一點。…婉惜的說,這是自卑;而自卑的心並不容易生發感激,反可能會生出嫉妒。…

謙遜又不是心知自己才藝、成就、表現勝人一籌,沾沾自喜,但為要給人一個「富修養」的形象,於是常常掛在嘴邊:「這是神的恩典,這是神的恩典,我不算甚麼。」…我們知道,這不是謙虛,乃是虛偽,是一字之差而已。…虛偽的心念所發的感謝言詞,可能非常美麗,但沒有真感情,乃像糠秕被風吹散,不會留在人的內心。…

范尼隆(《心的割禮》一書的作者)寫信提醒一位接受靈修指導的信徒:「…我要順便警告你,聽起來謙卑的言語,也會是一種試探。我們很容易用謙卑的言語來說話,因為這樣子是很好聽的,但其實默默地做個謙卑的人是更好的,你對那能言善道的謙卑要很小心。…」(68-69頁)」

謙遜長自一顆常感不配的心。大部份人都能自然地可以說話、看書、寫字、穿衣、走路(除了少數的弱智或殘障的人,需要辛苦地學習或依賴親朋或工具扶助),但並不是大部份人中的大部份人,都會為自己所能、所有的常感不配。那些常感不配的人,會為生命所賦予的一切,衷心感謝。那些常感不配的人有福了,他們會較容易接受現實、安分守己、放開得失。…保羅說:「神還賜我這恩典!」…這是他在被囚禁的時候說的。…

對!常感不配的心孕育出一份謙遜的氣質。…怎樣培養常感不配的心?…

讓我們認真想想:在生命中有甚麼是您和我「應該配得」的?…您可以在一張紙上列出您所有的,如家人、朋友、學歷、錢財、房子、健康…,然後您認為那一樣是您「應該配得」的,便把它圈起來,再想想您可以怎樣永遠把它留住。…

您可能已經記起保羅曾說:「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提前六7)……

 
《誦禱心曲》版權屬譚沛泉博士所有,承蒙允許刊載。
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
 
 

哪個兒子是真正地順服?

粵語 國語

第6天


讀經:   馬太福音二十一章28至32節
相信為人父母者,都會認同這個故事。小孩子會經常改變主意,當父母要他們做某件事,他們說「不」,但可能很快改變,願意照著父母的話去做。同樣地,有些孩子對父母的要求說「是」,轉眼卻拋諸腦後。主耶穌引用這個常見的事例,來教導我們明白一個屬靈的道理:究竟誰才是真正聽從神的旨意呢?

這個簡短的比喻,是主耶穌在世事奉最後一週時,用來教訓眾人的眾多比喻中的一個。當時的祭司長和民間長老不斷質疑耶穌的權柄。反對耶穌的勢力愈來愈大。而耶穌的教訓也變得愈來愈針對他們。

大兒子的反應,究竟有何喻意呢?基督在第31節指出,那些最初公然拒絕接受神的旨意和話語的罪人(像大兒子一樣),後來聽了施洗約翰和基督本人的講道,便願意悔改回轉。如今,他們將看見慈愛的父神張開熱情的雙臂來歡迎他們回家。

但那個小兒子呢?他只是表面上答應了,卻沒有實質遵從。法利賽人正是這樣。表面上,他們畢恭畢敬地謹守神的命令,但實質上卻沒有真正實行出來。他們自言熟悉神的話語,但實質上卻是陽奉陰違。

究竟父親吩咐兩名兒子作甚麼呢?我們可以理解為:「兒子,我的心意是要你們做這事。我希望你們聽從我的吩咐,照我說的話去做。」父親吩咐兒子去做的事,絕非無理的要求。神絕對不會向我們發出無理的要求。我們若是神的兒子,祂就當然期望我們會完全順服祂。

最後,我們必須緊記雅各的提醒: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

~~~~~~~~~~~~~~~~~~~~~~~~~~~~~~~~~~~~~~~~~~~~~~~~
WHICH SON REALLY OBEYED?
Day 6


Bible Reading:   Matthew 21 :28-32
Every parent can identify with this story. Children say no and then change their minds. Others say yes, then do not do what they are asked to do. Our Lord picked up on this family problem and gave it a spiritual application - who really is obeying God's will today?

This short parable comes in a group given in the last week of Christ's earthly ministry. His authority was being questioned. Opposition was growing stronger. His words if anything were becoming more pointed.

What 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rst son's actions? Christ said (v.31) that outright sinners who had refused to recognise the will and word of God now were repenting (like the first son). They had heard John the Baptist's preaching and Christ's too and were turning away from their disobedience and sin. Now they were finding a warm welcome in the arms of a loving forgiving Father, God.

But what about the second son? He agreed on the surface but had no intention of obeying. That was what the Pharisees were doing. Outwardly they were making a big show of obeying God, but actually they did not practice what they preached. They rejected the very word of God which they said they knew so much about.

What was the command both sons received? It could be paraphrased, 'Son, here is my will for you. I want you to obey it and do exactly what I am asking you'. That is not an unreasonable demand. God's will never is. If we are the sons of God, the Father should be able to expect our complete obedience.

What did James say - Be doers of the word and not hearers only.

文章內容由個別機構或作者提供,國證網絡只負責發佈及製作,
如欲轉載或對內容有任何意見,請聯絡有關機構或聯絡國證網絡代轉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