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2011-02-26 Devotionals Today

知信行網上團契為各主內肢體提供的每日靈糧,歡迎訂閱推介奉獻支持
《網絡天糧》查詢,請電郵:ccf@ccfellow.org

訂閱天糧 | 轉介天糧 | 修訂訂閱 | 奉獻支持


 

神的異象

第57天

一絲盼望

 
「……樹若被砍下,還可指望發芽,嫩枝生長不息……」(7節)
 

經文

約伯記十四1-12

1人為婦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難;
2出來如花,又被割下,飛去如影,不能存留。
3這樣的人你豈睜眼看他嗎?又叫我來受審嗎?
4誰能使潔淨之物出於污穢之中呢?無論誰也不能!
5人的日子既然限定,他的月數在你那裡,你也派定他的界限,使他不能越過,
6便求你轉眼不看他,使他得歇息,直等他像雇工人完畢他的日子。

7樹若被砍下,還可指望發芽,嫩枝生長不息;
8其根雖然衰老在地裡,幹也死在土中,
9及至得了水氣,還要發芽,又長枝條,像新栽的樹一樣。
10但人死亡而消滅;他氣絕,竟在何處呢?
11海中的水絕盡,江河消散乾涸。
12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來,等到天沒有了,仍不得復醒,也不得從睡中喚醒。

 

信息分享

我們今天來到以賽亞書第六章這段偉大經文的結束,一起看看最後這句話:「我就說:『主啊,這到幾時為止呢?』……『直到城邑荒涼,無人居住,房屋空閒無人,地土極其荒涼。並且耶和華將人遷到遠方,在這境內撇下的地土很多。境內剩下的人若還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滅;像栗樹、橡樹雖被砍伐,樹墩子卻仍存留,這聖潔的種類在國中也是如此』」(賽六11-13)。

以賽亞明顯要看到以色列變成荒地。他前面有漫長和艱難的工作要做。他要向基本上不想聽他說話的人說預言。不過,我們在這一章最後一句話看到一絲盼望。當代聖經(The Living Bible)表達得最有力:「不過,十分一──餘民──會存活;雖然以色列被一再入侵和破壞,但它會好像一棵被砍下的樹,樹墩子會存留,再次生長。」

百姓甚麼時候會聆聽?只有在他們走投無路,除了轉向神外再沒有別的出路時。當國土被入侵的軍隊破壞,百姓被擄,這情況便會出現。餘民是指那些在被擄後留在故土,或者那些從巴比倫回來重建耶路撒冷的人。

啊,為甚麼我們不聽從神?我們會好像以色列那樣,追求自己的路,只有在走投無路時才回到神身邊嗎?神今天是否在向你講述這事?如果是的話,好好想一想祂在告訴你甚麼,並趁還有時間趕緊順服神的美意。

 
「趁還有時間,趕緊順服神的美意」
 

進深研究

羅九22-十1,十一1-36

1. 以色列的不信帶來甚麼結果?
2. 保羅怎樣為以色列人祈禱?

 

祈禱

天父,我甚麼時候才理解您的道路是唯一確定的道路。當我選擇自己而不是您的路時,求您赦免我,毀滅我心裡一切自我的欲望。奉耶穌的名祈求,阿們。
 
本文英文版權屬 CWR 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 讚美之泉音樂事工 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行為的改造:分享
作夥伴
每月內省(按此)

 
經文:
腓立比書一3-7

3我每逢想念你們,就感謝我的神;4每逢為你們眾人祈求的時候,常是歡歡喜喜的祈求。5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6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7我為你們眾人有這樣的意念,原是應當的;因你們常在我心裡,無論我是在捆鎖之中,是辯明證實福音的時候,你們都與我一同得恩。

 
經文背景:

這封信是保羅在羅馬被囚時所寫的,此為開首的一段,是保羅呈獻的禱告。保羅為腓立比人的慷慨感謝神。他們記念他,一直在傳福音的事情上同工。

 
經文淺釋:
1. 「那在你們心裡」(6節) ─ 指神自己。
2. 「善工」(6節) ─ 指神拯救之工,使成為新造的人。
 
經文默想:
1. 保羅如何表達他對教會的關心與愛?
2. 腓立比教會的信徒,是怎樣傳講福音的?
   
 
作夥伴

  保羅每當回想與腓立比教會的交往時,總是深感欣慰,且不停地要向神發出感謝。第五節原文的意思是:「從頭一天直到如今,我為你們在傳福音的事工上,作我的好夥伴,與我合作效力而感謝。」

  「同心合意」原文為「夥伴」,有共同為某工作分享責任與甘苦的意思。「從頭一天直到如今」這近十年的光景裡,腓立比教會都藉著在經濟及物質上的分享,支持保羅,但這一切的背後都充滿了他們對福音使命的承擔!

  弟兄姊妹,信徒間的彼此分享,其意義不單在物質的餽贈,更在福音使命的承擔。在神國的事工上,你是你的牧者並教會整體的夥伴嗎?切勿忘記,這樣分享的行為是神所動的善工,要叫我們也因此「一同得恩」。

 
人生應用:
我能成為別人事奉上的夥伴嗎?我明白作夥伴的原則嗎?
 
靈性格言:
禱告不是別的,只是打開心門給耶穌開條門路,讓祂來幫助我們,讓祂運用祂自己的能力解決我們的難題。  ~哈列斯比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第143天
怎樣活著才不會死?

如果活著的時候也會「死」,變成了「行屍走肉」,那麼,我們就該注意如何好好的生活了。

請您安靜地、慢慢地從心裡誦讀以下的經文。您可以不斷重覆地誦讀,讓經文在您心中回響。在讀的時候,請特別留意「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他叫你們活過來」這一句。

經文
以弗所書二1-3

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他叫你們活過來。那時,你們在其中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我們從前也都在他們中間,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為可怒之子,和別人一樣。

 
靈修指引

「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他叫你們活過來。」…靈性的死亡不是「將來式」的,乃是在現世的生活中隨時發生的。正如保羅說,我們也曾死了,可幸的是,神使我們活過來。…

所以,不要以為信仰基督,是為了將來,死後可以再獲重生不死的機會。如果信仰基督並沒有使我們在今生活過來,亦不必妄想等待來世重生。…

如果我們害怕死亡,是害怕死了後不再復生?…如果「死了後不再復生」是可怕的,是因為「已死的我」再不能像生前一樣過快樂的日子?…我們還是怕「已死的我」要承受生前作孽的報應嗎?…

讓我們停下來想一下:如果在生的日子都是很快樂、滿足、無憾的,那麼,面對死亡也就釋懷,亦無需渴望死後才補償生前沒有享受過的快樂。…又如果在生的日子都沒有做傷天害理的事,並且是安份守己、悲天憫人的,那麼,面對死亡也無需畏懼,彷彿大難臨頭一般。…

這樣看來,生與死緊密連繫。在生的生活心境和態度,影響著對日後那死亡一天的觀點及感受。每天的生活,並不是試圖遠離死亡,乃是著實地迎接它,因為死亡好像每天都會遇見的夜幕低垂一樣。…

同樣,保羅說:「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他叫你們活過來。」他是提醒我們,要好好地生活。…如果我們是像死了一般(或說是「行屍走肉」式)的生活,那麼,日後的死亡便成為可怕的事件。…

感謝上主,雖然我們也曾活像死去的人,沒有靈性觸覺,隨波逐流、不由自主、沉溺自負,但被上主喚醒,重新活過來。…

既然是「活人」,讓我們自重自愛,謹慎自守,真正的「生活」。要留意自己會容易在那些「過犯罪惡」之中死去。…那些往往叫您靈性死亡的「過犯罪惡」是甚麼?…請您靜下來反思,會致您於「死」的是甚麼。……

請時常把主教導的祈禱,守在心間:「天父,不要叫我遇見試探,救我脫離凶惡。」並在生活上鍛鍊,去跳越那些死亡陷阱。…祝您生活快樂、滿足、無憾。……

 
《誦禱心曲》版權屬譚沛泉博士所有,承蒙允許刊載。
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
 
 

言行不一

粵語 國語

第26天


讀經:   加拉太書二章11至16節
我們最常聽到非信徒對信徒的批評,就是指他們是言行不一的偽君子。面對這項指控,我們有時也覺得啞口無言。

這種言行不一的表現並不是今天所獨有。昔日保羅在安提阿的時候,便因為見到作為教會領袖的彼得,有言行不一的表現,於是便直斥其非。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事情發生在第一次教會會議圓滿結束之後。保羅、巴拿巴等一行人回到安提阿,受到信徒的熱烈歡迎。他們在該城大力開展福音工作,在教會裡面也繼續進行教導事工。不久,彼得從耶路撒冷來到他們中間,了解教會的發展情況。

彼得最初熱切地與來自不同種族的信徒相交,可是,當耶路撒冷有一批猶太信徒來到,情況便出現微妙的變化。其後來的那批猶太人不願意跟外邦信徒一同分享「愛筵」。儘管上次會議已作出議決,但彼得卻害怕開罪那些猶太人,於是便作出妥協,不跟外邦信徒吃飯。彼得為甚麼有這種言行不一的表現呢?

我們該怎樣為彼得解釋呢?如果換了是我們,我們又會怎樣解釋呢?請留意,其他信徒也有份裝假(13節)。信徒之間的問題往往會產生連鎖作用。彼得和那些追隨他的人都知道怎樣做才對,可是,他們卻因為有其他人在場而故意躲避。這就是虛偽的表現。

要指出其他信徒的不是,實在需要極大的勇氣;如果對方是一名領袖,就更不用說了。然而,為了福音的緣故,保羅知道他不得不指出(11節)。當中牽涉了一個重要原則──福音是要人得自由,包括掙脫律法的捆綁而得享的自由。我們將會在明天談及保羅在這方面的教導。

此刻,讓我們各人反省自己,並祈求聖靈顯明我們有哪些地方言行不一。我們為基督所作的見證,必須是清潔、純全和知行合一的見證,否則便很難影響別人信主。

~~~~~~~~~~~~~~~~~~~~~~~~~~~~~~~~~~~~~~~~~~~~~~~~
ARE WE EVER INCONSISTENT?
Day 26


Bible Reading:   Galatians 2:11-16
ARE WE EVER INCONSISTENT?

One of the many charges often made against the church and against individual Christians by unbelievers is that we are all hypocrites and are inconsistent in our behaviour. It is a statement which isn't always easy to answer.

Again this is nothing new. Paul faced it in Antioch and had to confront Peter, a church leader, regarding his inconsistent actions. How did this happen?

It was after the first church council which had ended on a happy note. Paul and Barnabas with others returned to a warm welcome in Antioch. A strong evangelistic thrust began in the city and a continuous teaching ministry started in the church. Then Peter came down from Jerusalem to see how they were getting on.

He entered heartily into the multi-racial fellowship until some other Jerusalem Jews arrived. These men refused to share in the "love-feast" with the Gentile believers. In spite of all that had been decided, Peter was afraid of these Jews and sided with them. Why? How could he be so inconsistent?

How do we explain Peter's inconsistency? How do we explain our own? Notice that others became involved too (v.13). Trouble among believers often causes a chain reaction. Peter, and those who followed him, knew better but acted that way because of the others who were present. That is hypocrisy.

It always takes courage to confront another believer, especially a leader. But for the sake of the gospel, Paul knew it had to be done (v.11). There was a great principle involved - the freedom of the Gospel. Our next reading will cover what Paul said.

Can we look again at our own lives and ask the Holy Spirit to put his finger on anything there which is inconsistent? Our testimony for Christ must be clear, clean and consistent if we are to touch other lives for Him.

文章內容由個別機構或作者提供,國證網絡只負責發佈及製作,
如欲轉載或對內容有任何意見,請聯絡有關機構或聯絡國證網絡代轉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