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2012-10-10 Devotionals Today

知信行網上團契為各主內肢體提供的每日靈糧,歡迎訂閱推介奉獻支持
《網絡天糧》查詢,請電郵:ccf@ccfellow.org

訂閱天糧 | 轉介天糧 | 修訂訂閱 | 奉獻支持



十月十日
「你要吩咐以色列人說,獻給我們供物,就是獻給我作馨香火祭的食物,你們要按日期獻給我。」(民二十八2)


神賜給祂子民的恩典實在是述說不盡,就如:將他們從埃及為奴之家拯救出來,又在曠野的路上供應他們各方面的需要,並應許給他們流奶與蜜之迦南美地。神如此深愛祂的子民,乃是要得著祂子民的心對祂有愛的回應,所以,神要求祂的子民甘心樂意地常獻上燔祭給祂,意即過奉獻歸神的生活,也常更新奉獻給神的心志。

神吩咐他們作為常獻的祭有:每日早晚獻上燔祭,每安息日也獻上,月朔時也同樣如此。此外,要在逾越節和七七節獻上燔祭和素祭。這都說明神要祂的子民過奉獻的生活,要他們將從神所得的歸給神,甘心樂意的只屬於神,這樣神就加倍眷顧他們。

同樣,我們所有蒙恩得救的人,都是主寶血所贖所買的。既已蒙了神的宏恩厚愛,豈不更應將自己全然作為活祭奉獻給祂嗎?神同樣要我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十二1)所以若是你從未將自己的一生奉給主,決意一生只屬主,只為主而活,那麼請你現在就獻上這樣的禱告,如此必一生加倍蒙神喜悅。若你已經是奉獻給神的人,請你記得每天早晚禱告中更新你奉獻給神的心志,並且在每週、每月、每年都更新,直到主來。


本文摘錄自《每日甘霖》一書,程蒙恩長老著,承蒙允准刊載。


耶利米──傾盡生命摯情的眼淚
險遭殺害
人物介紹及操練建議(按此)

 
經文:

耶利米書廿六7-15

7耶利米在耶和華殿中說的這些話,祭司、先知與眾民都聽見了。

8耶利米說完了耶和華所吩咐他對眾人說的一切話,祭司、先知與眾民都來抓住他,說:你必要死!

9你為何託耶和華的名預言,說這殿必如示羅,這城必變為荒場無人居住呢?於是眾民都在耶和華的殿中聚集到耶利米那裡。

10猶大的首領聽見這事,就從王宮上到耶和華的殿,坐在耶和華殿的新門口。

11祭司、先知對首領和眾民說:這人是該死的;因為他說預言攻擊這城,正如你們親耳所聽見的。

12耶利米就對眾首領和眾民說:耶和華差遣我預言,攻擊這殿和這城,說你們所聽見的這一切話。

13現在要改正你們的行動作為,聽從耶和華你們神的話,他就必後悔,不將所說的災禍降與你們。

14至於我,我在你們手中,你們眼看何為善,何為正,就那樣待我罷!

15但你們要確實地知道,若把我治死,就使無辜人的血歸到你們和這城,並其中的居民了;因為耶和華實在差遣我到你們這裡來,將這一切話傳與你們耳中。

 
經文默想:
耶利米在聖殿講道後的結果怎樣?    
 
險遭殺害

  耶利米的聖殿講章帶來猶大人極度的震撼,因為先知無情地揭露百姓在宗教上的罪行,更嚴重地打擊人民對聖殿的宗教信念。祭司、先知和眾民沒有因為耶利米的話而悔改,反而抓住耶利米,要將他治死。後來幸得官長亞希甘挺身維護,才幸免於難。(詳情參耶二十六16-24)

  敢於為真理發聲的人,須要隨時作好準備,面對突然而來的逼迫和反擊,因為頑梗悖逆的人,是不容易一下子為真理所感動的,他們為了保護自己或自己的利益,會不惜一切阻擋真理的聲音,更不容許有人指出他們的錯處、挑戰他們的信念和權威。為真理發聲的人,如果期望能得到群眾的擁護,最後只會陷入失望的網羅中。

  剛柔並重的耶利米,當然明白他的講道會引起甚麼後果,但他認定他是耶和華所差遣的,要將這一切話傳到眾人耳中。就是這種認定,叫他作好準備,使他從柔弱中剛強起來,他甚至不害怕遭殺害,他說:「至於我,我在你們手中,你們眼看何為善,何為正,就那樣待我吧!」因為他有神的應許──神必同在,神必拯救。

 
人生應用:
我有沒有曾因著為神說話而遭受反對呢?神的應許能幫助我面對別人的逼迫嗎?
 
靈性格言:
信心
信心乃是一種藝術,不論你的情緒如何上下起伏,它仍然持守住你的理性曾經接受過的那些事物。  ~魯益師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害怕死去的麥子

第283天

建立慷慨的心

 
「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的款待。」(13節)
 

經文

羅馬書十二9-21

9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

10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

11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

12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

13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的款待。

14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

15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

16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人:或作事);不要自以為聰明。

17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

18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

19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或作:讓人發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20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21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信息分享

前兩天我們曾思想神設置金錢的第一和第二個目的,就是提供我們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和肯定祂在我們生命中那充滿愛的引導。今天我們要思想第三個目的──祝福和豐富其他基督徒的生命。神要在我們內裡培養的其中一個特點是慷慨的心,因為我們的慷慨會反映我們內在的屬靈光境。請看這節經文:「你的眼睛若慷慨,全身就光明」(太六22,摩法特譯本)。「眼睛」代表你對生命、對事物以及對人的看法,如果「眼睛」慷慨,你整個人就會明亮起來。如果你有貪心或自私的「眼睛」,那麼你整個人就會充滿黑暗。

在使徒行傳十一章27至30節,我們讀到一次嚴重的饑荒,導致很多猶太基督徒受苦。安提阿教會是一間由外邦人組成的教會,他們送了一些奉獻給耶路撒冷的信徒。而那奉獻是重要的工具,它打破了彼此之間國籍和文化的界限,實現了基督徒真正的愛。神將這種慷慨施予的行為比作農作物的收割:「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林後九6)。

不過,與其他基督徒慷慨分享的最大好處是能「叫許多人越發感謝神」(12節)。神會大大的賞賜你,好讓你有能力對別人做出更多贈與的行動。當你把禮物送給有需要的人的時候,他們會因為你的幫助而感謝讚美我們天上的神。我們若能對那些有需要的基督徒提供實際的幫助,那麼他們不但會向神獻上感恩,同時也能讓教會充滿對神的讚美。

 
「慷慨的心使你整個人明亮起來」
 

進深研究

王上十七8-16;箴二十五21,十一25;傳十一1

1. 撒勒法的寡婦有甚麼教訓?
2. 你今天會有甚麼慷慨的行動?

 

祈禱

神啊,求您幫助我成為一個真正慷慨的人,因為我知道當我慷慨的時候,便能帶動別人也樂意分享。奉主耶穌崇高的名祈求,阿們。
 
本文英文版權屬 CWR 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 讚美之泉音樂事工 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思想的改造:真理
我得著你的言語就吃了
每月內省(按此)

 
經文:
耶利米書十五15-21

15耶和華啊,你是知道的;求你記念我,眷顧我,向逼迫我的人為我報仇;不要向他們忍怒取我的命,要知道我為你的緣故受了凌辱。

16耶和華萬軍之神啊,我得著你的言語就當食物吃了;你的言語是我心中的歡喜快樂,因我是稱為你名下的人。

17我沒有坐在宴樂人的會中,也沒有歡樂;我因你的感動(原文是手)獨自靜坐,因你使我滿心憤恨。

18我的痛苦為何長久不止呢?我的傷痕為何無法醫治、不能痊癒呢?難道你待我有詭詐,像流乾的河道麼?

19耶和華如此說:你若歸回,我就將你再帶來,使你站在我面前;你若將寶貴的和下賤的分別出來,你就可以當作我的口。他們必歸向你,你卻不可歸向他們。

20我必使你向這百姓成為堅固的銅牆;他們必攻擊你,卻不能勝你;因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搭救你。這是耶和華說的。

21我必搭救你脫離惡人的手,救贖你脫離強暴人的手。

 
經文背景:
耶利米預言以色列必遭神的刑罰而招百姓咒詛,他因感百姓的逼迫向神訴說苦情。神對先知的憂憤賦予鼓勵,且囑咐他不要隨從百姓的言行,反要持守對神的順服,這樣他必獲得神的保守。
 
經文默想:
1. 耶利米何以被凌辱?
2. 神的話在耶利米心中有怎樣的價值?
3. 耶利米為甚麼獨自靜坐?
   
 
我得著你的言語就吃了

  耶利米先知落在一個極度困苦與矛盾的境況中,這種矛盾引起他內在極大的衝突。一方面他得著神的話,知道神的話的真實而傳達給自己的百姓,但卻換來百姓的攻擊。這種痛苦是多麼難以言喻啊!另一方面他亦因著神的話,生命滿有安慰和喜樂,他既享受神話的甘甜,但亦為百姓拒絕神的話而失去福份感到難過。面對這矛盾,他只有無言獨坐!但他不是放棄,他生命的出路是神的話,他懷著信心坦誠地與神對話,因他經歷過神話語的真實,知道這是生命的力量。

  你也曾為實踐真理而遭遇凌辱嗎?不要失望,只要你能保守自己在神的話語中,便能得著生命的安慰與喜樂,得著生命的力量,痛苦就顯得不足介意了。把神的話看作生命的食糧吧!你的生命必得著飽足。

 
人生應用:
我曾因神的緣故遭受凌辱嗎?我能怎樣面對這困難呢?
 
靈性格言:
愛,實際上就是一種人際關係。 ~包約翰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第3天
我們是天父所愛的子女

讓我們靜心默想自己是「天父所愛的子女」這個屬靈真相。…

我們是肉身父母所生,但也是天父的子女,是祂賜予我們生命。…

您與我的存在是一份恩典。…

您與我的人生是神聖、莊嚴的,因為神參與其中。…

追想我們走過的日子,每一天都是神所知道的。……

我們可能在某些時候,意識上不會察覺神的存在,或在感受上也不能肯定神的陪伴。…

但是,想到自己能夠活著到如今,我們相信,神「暗中」和「默默」的一直承托、滋養著我們的生命。……

我們是天父所愛的子女。「被愛」是多麼的重要。…

要回想在成長的歲月中,可能沒有太多被關懷、被肯定、被尊重的經驗,心裡難免有一份愁緒和孤寂感。……

但是,縱使地上的父母、親朋忘記了我們,天上的父母──神──總不捨棄我們。我們是天父所愛的子女!。……

請您常常在心裡確認,在茫茫人海中過著奔波追逐生活的自己,是天父所愛的子女!……

您可以嘗試以下的操練:每一天為自己製造至少三個約三分鐘長的安靜空間(例如在巴士上),然後在每次安靜的時間,心裡默禱:「生命慈愛的主,天上的父,我是您所愛的孩子。」…

當您察覺自己心靈困乏、孤苦、不安的時候,請盡量爭取較長的獨處、安靜時間,內心延續地默禱:「生命慈愛的主,天上的父,我是您所愛的孩子。」……

 
《誦禱心曲》版權屬譚沛泉博士所有,承蒙允許刊載。
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
 
 

與基督同活

粵語 國語

第10天


讀經:   

希伯來書十三章9至14節

9你們不要被那諸般怪異的教訓勾引了去;因為人心靠恩得堅固才是好的,並不是靠飲食。那在飲食上專心的從來沒有得著益處。

10我們有一祭壇,上面的祭物是那些在帳幕中供職的人不可同吃的。

11原來牲畜的血被大祭司帶入聖所作贖罪祭;牲畜的身子被燒在營外。

12所以,耶穌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聖,也就在城門外受苦。

13這樣,我們也當出到營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

14我們在這裡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

來到書信的結尾,作者向讀者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你們願意在眾人的目光之下,坦然地跑到基督的面前,立志永遠與祂在一起嗎?

我們先要記著,這封書信是寫給猶太人的基督徒,他們似乎非常懷緬和渴望回復耶路撒冷聖殿昔日的光彩及敬拜生活。

作者指出:「我們有一祭壇,但不是在地上那榮耀的聖殿;反之,它是在城外一個叫各各他的地方」(12節)。

在城門外的那個小小山頭,正是基督被釘十架的地方。而且,基督也自言祂是受咒詛的,因為舊約說過:「凡掛在木頭上的,都是受咒詛的。」

要猶太人基督徒認同基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作者在這裡卻向他們發出明確的挑戰:「雖然城門外那個地方,被世人所鄙棄,但我們卻要走出去,與基督認同。」對猶太人基督徒來說,這行動可能意味著與他的家人或家族決裂。它可能會帶來誤解,嘲笑,甚至是逼迫或排斥。但福音卻要求信徒來到這個地方;人若接受基督,就可能要為此而付上代價,因為它正是救主為我們捨身,讓我們得著救恩的地方。

這真理至今沒有改變。我們若要與基督相交,就必須來到祂受苦的那個地方。這可能意味著不再與世俗為伍,在生活中見證自己已經與基督合而為一。

然而,這卻非表示我們要與世隔絕,不屑與世人為伍。這種心態只是律法主義和自義自大的表現。新約教導我們,人若與基督相交,就當與弟兄和好,學習彼此相愛。並且,我們還要努力在世人面前活出美好的見證,傳揚福音真理。

禱告:

主啊,求你加添我的力量,使我能不惜付上代價,也要與你結伴同行。

~~~~~~~~~~~~~~~~~~~~~~~~~~~~~~~~~~~~~~~~~~~~~~~~
OUR PLACE WITH CHRIST
Day 10


Bible Reading:   

Hebrews 13:9-14

9 Do not be carried about with various and strange doctrines. For it is good that the heart be established by grace, not with foods which have not profited those who have been occupied with them.

10 We have an altar from which those who serve the tabernacle have no right to eat.

11 For the bodies of those animals, whose blood is brought into the sanctuary by the high priest for sin, are burned outside the camp.

12 Therefore Jesus also, that He might sanctify the people with His own blood, suffered outside the gate.

13 Therefore let us go forth to Him, outside the camp, bearing His reproach.

14 For here we have no continuing city, but we seek the one to come.

OUR PLACE WITH CHRIST

Here is one of the closing challenges of this great epistle. Are you willing to take your place openly with Christ? Where is that place?

Remember this letter was written to Jewish Christians who seemed to be missing and even longing for the splendour and the action of the great Temple worship in Jerusalem.

The writer says 'We have an altar, but it is not in the glorious earthly temple. It is outside the city at a place called Calvary' (v. 12).

That little hill on which Christ was crucified was outside the city wall. More than that, Christ himself was considered to be cursed because the Old Testament said 'Cursed is everyone that hangs on a tree'.

It would not be easy for a Jewish Christian to identify himself with Christ. But the challenge here is plain. 'Let's take our place with him, even if it is the place of rejection by the rest of the world.' For the Jewish Christians this might mean the breaking of family ties. It could mean misunderstandings and even suffering and ridicule. But this was the place to which the gospel called the believer. The cost had to be faced if Christ was to be received. The place of the Saviour is also the place for the saved.

That is still true today. If we are going to know true fellowship with Christ, then we must take our place with him. It means separating from the world that crucified Christ and letting it be known that we are one with him, no matter the cost.

This does not mean separation from every other Christian as some people have tried to make it mean. That only leads to legalism and spiritual pride. The New Testament teaches us that to be in fellowship with Christ means also to be in fellowship with God's people wherever the truth of the gospel is preached. We will be living together in eternity. Why not start recognising each other now?

A PRAYER FOR TODAY:

Lord help me to take my stand with you and for you today, no matter the cost.

文章內容由個別機構或作者提供,國證網絡只負責發佈及製作,
如欲轉載或對內容有任何意見,請聯絡有關機構或聯絡國證網絡代轉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