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2011-12-17 Devotionals Today

知信行網上團契為各主內肢體提供的每日靈糧,歡迎訂閱推介奉獻支持
《網絡天糧》查詢,請電郵:ccf@ccfellow.org

訂閱天糧 | 轉介天糧 | 修訂訂閱 | 奉獻支持


但以理──為異象禱告到老
在內室中與神親近
人物介紹及操練建議(按此)

 
經文:

但以理書六10

10但以理知道這禁令蓋了玉璽,就到自己家裡(他樓上的窗戶開向耶路撒冷),一日三次,雙膝跪在他神面前,禱告感謝,與素常一樣。

 
經文默想:
從但以理定意禁食禱告的行動上,可見他的心有怎樣的負擔?    
 
在內室中與神親近

  「多禱告,多有力量」是很多基督徒所同意的,但屬靈能力的秘訣,不單在於多少次禱告,同時也在於如何禱告,這也是「禱告的人」生命的重要關鍵。

  但以理不單是多禱告,而且他十分看重禱告的內涵。他的禱告不是做給人看的,乃是在於親近神。他的禱告是進入內室的;因為只有進到內室,我們向神的親近才沒有別的動機,只為單單在神面前傾訴與聆聽。美麗公開的禱告並不能代表你的禱告生命,惟有在內室中,神方能監察。

  但以理在內室中跪在神的面前,這表明了他對神的敬虔,對禱告的尊重。跪下是表明我們的謙卑、神的至高至聖,這時我們不會胡亂發言,也清楚知道神在傾聽。今天太少信徒重視這一種敬虔禱告的操練,求主憐憫!

  但以理的禱告不單是為了各樣的事祈求,他也為神各樣豐富的恩典感謝,這使他的禱告變得活潑、真實及有意義。「凡事謝恩」是禱告中最深的屬靈體會,只有認識禱告的人才能明白箇中的意義!

 
人生應用:
我有沒有常常進到內室,坦然無偽的跪在神面前傾心吐意呢?
 
靈性格言:
禱告
禱告是將信心放在神身上,而神則在世界之上;只有神可以移山,但是信心和禱告卻可以感動神。  ~邦氏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從天上賜下的復興

第351天

我是否手潔心清?

 
「耶和華啊,我們承認自己的罪惡,和我們列祖的罪孽……」(20節)
 

經文

耶利米書十四17-22

17你要將這話對他們說:願我眼淚汪汪,晝夜不息,因為我百姓(原文是民的處女)受了裂口破壞的大傷。

18我若出往田間,就見有被刀殺的;我若進入城內,就見有因饑荒患病的;連先知帶祭司在國中往來,也是毫無知識(或譯:不知怎樣才好)。

19你全然棄掉猶大嗎?你心厭惡錫安嗎?為何擊打我們,以致無法醫治呢?我們指望平安,卻得不著好處;指望痊癒,不料,受了驚惶。

20耶和華啊,我們承認自己的罪惡,和我們列祖的罪孽,因我們得罪了你。

21求你為你名的緣故,不厭惡我們,不辱沒你榮耀的寶座。求你追念,不要背了與我們所立的約。

22外邦人虛無的神中有能降雨的嗎?天能自降甘霖嗎?耶和華─我們的神啊,能如此的不是你嗎?所以,我們仍要等候你,因為這一切都是你所造的。

 

信息分享

在過去幾天,我們已討論了「復興禱告」的四個特點:熱誠、持久、大膽和具有說服力;今天,我們會繼續思考「復興禱告」的第五個特點──悔罪。即使最漫不經心地閱讀舊約的人也會注意到,百姓的領袖來到神面前祈求復興時,經常都以承認他們和百姓的罪開始。「耶和華啊,我們承認自己的罪惡,和我們列祖的罪孽……求你追念,不要背了與我們所立的約」(20-21節)。

我看過一些對復興作出細心研究的報告,都是記載了人們在復興前來到神的面前,公開承認自己的罪。在1949年發生的赫布里底群島(Hebrides)大復興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群人在斯托諾韋(Stornaway)以北大約12哩的一個谷倉聚集一起禱告。其中一位年輕執事跪在稻草上,打開聖經,讀到詩篇二十四篇:「誰能登耶和華的山?誰能站在他的聖所?就是手潔心清、不向虛妄、起誓不懷詭詐的人。」(3-4)。

這位年青人把這段經文讀了兩次以後,說:「弟兄姊妹,如果我們與神沒有正確的關係,這樣一日復一日地等候只是自欺欺人。我必須問自己:我的心清嗎?我的手潔嗎?」。就在那一刻事情發生了。我們且讓記載赫布里底群島復興的坎貝爾(Duncan Campbell)來結束這個故事吧,他說:「神像旋風一樣進入那谷倉,那群人於是離開了平凡和自然的領域,進入了一種超自然境界。那就是復興。」

 
「在復興之前必先經歷認罪悔改的過程」
 

進深研究

林後七1-10;詩三十四18,五十一17

1. 敬虔的哀傷是甚麼?
2. 主喜歡親近甚麼樣的人?

 

祈禱

天父,我明白面對禱告的挑戰時,只有堅決和全然的委身才能夠得勝。主啊,我已經與您同行了很長的路程,求您幫助我還能走得更遠。奉耶穌的名祈求,阿們。
 
本文英文版權屬 CWR 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 讚美之泉音樂事工 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行為的改造:奉獻
量度與配搭
每月內省(按此)

 
經文:
以弗所書四7-16

7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

8所以經上說: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

9(既說升上,豈不是先降在地下麼?

10那降下的,就是遠升諸天之上要充滿萬有的。)

11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

12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13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14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

15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

16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經文背景:
保羅勸勉信徒要按基督所給各人的恩賜,在教會中彼此相助,建立成長的教會。
 
經文淺釋:
1. 「擄掠了仇敵」(8節)─「仇敵」是指魔鬼。基督戰勝了魔鬼和死亡,所以能將屬天的恩賜賞給我們。
2. 「有使徒、有先知」(11節)─「使徒」的職責是見證基督,建立教會。「先知」的職責是宣講神的信息。
3. 「基督的身體」(12節)─指教會。
4. 「小孩子」(14節)─在靈命上不成熟,容易被錯謬的宗教和道理迷惑、動搖的人。
5. 「說誠實話」(15節)─包括持守真理和過誠實的生活的意思。
 
經文默想:
1. 為甚麼用「基督的身體」來形容教會?
2. 作為「基督身體」的一部份,我們有甚麼責任?
   
 
量度與配撘

  神賜人有各樣不同的才幹,彼此配搭,使我們可以互相建立成長。我們的才幹與恩賜都是經過神仔細的計劃而賜給我們的。「量」(Measure)這字是表示一個經過考慮、比較和選擇的行動。神所量給我們的恩賜,就是最適合我們的,不會多、不會少;不會過重,也不會過輕;不會叫我們承擔過於我們所能受的。

  「聯絡得合式」(fitted together),是表明其中有神的精心設計。祂不單只「量度」我們,祂更考慮如何使用我們去配合祂的計劃。在祂的構思裡只要信徒能各盡所能,傾出所擁有的才幹,這樣祂的完美設計就能實現。可惜,今天太多信徒沒有奉獻自己的才幹,以致無法配合神的設計,使基督的身體受虧損。弟兄姊妹,不要埋怨別人不盡責,反要思想自己有否為主獻上才幹,發揮自己的功用,以致能帶動別人同樣獻上自己。

 
人生應用:
我了解自己擁有多少恩賜嗎?我懂得把神的恩賜加以發揮嗎?
 
靈性格言:
神蹟乃是神所作的那些只有神能作的事。  ~杜恩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第71天
死去又活來以後

「得蒙救贖」的關鍵在於「贖」這個字。我們是被「贖回」,是死去活來的人,那該如何繼續活下去?

請您安靜地、慢慢地從心裡誦讀以下的經文。您可以重覆地誦讀,直到神的話語在您內心不斷回響。在朗讀時,請您特別留意「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這一句話。

經文
以弗所書一7-9

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這恩典是神用諸般智慧聰明,充充足足賞給我們的;都是照他自己所預定的美意,叫我們知道他旨意的奧秘…。

 
靈修指引

由於他自身的經驗,保羅提出一個很令人感動的觀念:我們是「被救贖」的!…「被救贖」是指基督以「贖回」的方式來「拯救」我們。直接的說,是基督用自己來交換我們;祂甘願死,換取我們得生。…

一套美國電影「贖價」,劇情十分緊湊,綁架人質的歹徒要求的「贖價」極高,使觀眾不斷為那個等待救贖的女孩焦急,又為那位甘願冒生命危險救女兒的父親痛心、擔憂。…故事最終有美好的結局:歹徒落網,女孩重見天日。…

但我再想下去:那位好像要死去,但又有幸活過來的女孩子會否對自己未來的人生,與父母的關係,對世界的看法等,有新的領會或反省呢?…

保羅自從大馬色路上的「蒙恩得贖」經歷後,整個人好像死去又活來一樣,開始新的生活方式。當然,新的生活取向與方式並不一定是舒適、順利或富裕的,但內心卻是自由、喜悅的。…

從靈性生命而言,我們也是死去又活來的人,是基督以自己換取我們的生命。我們現在活著,心不再是被囚禁的,乃是被基督贖回,心已重獲自由。…請您靜下來想想,自從您經驗到「蒙恩得贖」以後,是真的開始過死去活來的新生活嗎?…

您感到內在的自由嗎?…
您的價值觀有所調整嗎?…
您更珍重自己的生命嗎?…
您的生活態度有正面的改變嗎?…
您常常為基督的救贖而感謝?…

請您在生活中,特別是遇到挑戰、難題、困擾的時候,時常這樣提醒自己:「我是基督所救贖,死去又活過來的人。」…但願您體驗到死去活來的心靈轉化;但願您內心一天新似一天。…

請您祈求主幫助您過死去又活過來的生活。……

 
《誦禱心曲》版權屬譚沛泉博士所有,承蒙允許刊載。
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
 
 

園裡的危機

粵語 國語

第17天


讀經:   

馬可福音十四章32至42節

32他們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坐在這裡,等我禱告。"

33於是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同去,就驚恐起來,極其難過,

34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警醒。"

35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倘若可行,便叫那時候過去。"

36他說:"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

37耶穌回來,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西門,你睡覺嗎?不能警醒片時嗎?

38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

39耶穌又去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

40又來見他們睡著了,因為他們的眼睛甚是困倦;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

41第三次來,對他們說:"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吧!(註:"吧"或作"嗎")夠了,時候到了。看哪,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裡了。

42起來,我們走吧!看哪,那賣我的人近了。"

我們會用兩天時間來看客西馬尼園發生的事。直到今天,那園仍是耶路撒冷唯一一個安靜的地方。它的周圍築有高高的圍牆,只有一個狹窄的入口;那裡的橄欖樹老而多節。園外人潮擁擠,出售各式紀念品的小販高聲叫賣,但這一切都不能打破園子的幽靜。然而,對信徒來說,這是基督面對祂一個重大危機的地方,也是聖經中最為感人的一幕。

危機可能在瞬間出現,你曾親身遭遇過嗎?無論是國家或國際層面,都是如此。我們也在人生中感知過。危機令人情緒不安、身體疲累和靈性受到衝擊。基督也是一樣。基督在週日以王的身份進城;隨後的每一天都充斥各樣的活動並遭遇反對。週四晚吃了最後晚餐,接著,是基督對門徒的臨別訓言,詳見約翰福音十四至十六章。然後,基督便與門徒一起走向客西馬尼園,或許途中還一路分享和禱告。

按今天的考據,他們吃最後晚餐的樓房位於耶路撒冷的南面,客西馬尼園則在東邊,由樓房步行至園子大約需要25分鐘;但基督可能在途中停下來禱告。

馬可告訴我們,當基督來到園子,「心裡便甚是憂愁」,當中的一個詞可解作「思鄉病」。保羅在腓立比書二章26節,說到以巴弗提思念教會眾人,甚至患上重病的時候,用的是同一個字。

基督吩咐八個門徒留在園子入口附近,然後帶著彼得、雅各和約翰走到樹下。祂渴望有人在祂身邊,並與祂一同禱告。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種經歷與需要,因此,我們豈不應更敏感那些在危機中的人對與我們相交的需要嗎?豈不能求主使我們在那樣的環境裡更敏感嗎?這便是真正的基督徒相交生活。

~~~~~~~~~~~~~~~~~~~~~~~~~~~~~~~~~~~~~~~~~~~~~~~~
THE CRISIS IN THE GARDEN
Day 17


Bible Reading:   

Mark 14:32-42

32 Then they came to a place which was named Gethsemane; and He said to His disciples, "Sit here while I pray."

33 And He took Peter, James, and John with Him, and He began to be troubled and deeply distressed.

34 Then He said to them, "My soul is exceedingly sorrowful, even to death. Stay here and watch."

35 He went a little farther, and fell on the ground, and prayed that if it were possible, the hour might pass from Him.

36 And He said, "Abba, Father, all things are possible for You. Take this cup away from Me; nevertheless, not what I will, but what You will."

37 Then He came and found them sleeping, and said to Peter, "Simon, are you sleeping? Could you not watch one hour?

38 Watch and pray, lest you enter into temptation. The spirit indeed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

39 Again He went away and prayed, and spoke the same words.

40 And when He returned, He found them asleep again, for their eyes were heavy; and they did not know what to answer Him.

41 Then He came the third time and said to them, "Are you still sleeping and resting? It is enough! The hour has come; behold, the Son of Man is being betrayed into the hands of sinners.

42 Rise, let us be going. See, My betrayer is at hand."

We will spend two days in the Garden of Gethsemane. Today the Garden is still the only quiet place in the Jerusalem area. It is surrounded by a high wall with one narrow entrance gate. The olive trees are old and gnarled. Outside, Jerusalem teems with people and noisy souvenir sellers of all kinds but none of that touches the Garden. For believers, however, it is a place where Christ faced one of His major crises. It is one of the most moving stories in God's Word.

Have you ever experienced how quickly a crisis can develop? We have seen it o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We have known it in our own lives. A crisis is emotionally draining, physically weakening, and spiritually challenging. It was so with Christ. Sunday was the King's procession. Each day that followed was filled with activities and opposition. Thursday night brought the Last Supper. Afterwards, those wonderful quiet talks with His disciples - John 14, 15, and 16. Then the walk to the Garden, perhaps sharing and praying along the way.

The house of the Last Supper is shown today as being on the southern side of Jerusalem. The Garden is around on the eastern side. The time it takes to walk from one to the other would be possibly 25 minutes but Christ may have stopped to pray on the way.

Mark tells us that upon entering the Garden, Christ began to be "deeply distressed and troubled". One of the words used could be paraphrased "homesick". The same word was used by Paul for Epaphroditus in Phi1ippians 2:26 when the latter was sick in Rome and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church members back in Philippi.

Christ left eight of the disciples somewhere near the gate and took Peter, James, and John with Him to a spot under the trees. He longed for someone to be with Him and to pray with Him. We all know that experience, that kind of need. In turn, should we not be more alert to others' needs for our fellowship in their time of crisis? Can we ask the Lord to make us more sensitive in that kind of situation? This is true Christian fellowship.

文章內容由個別機構或作者提供,國證網絡只負責發佈及製作,
如欲轉載或對內容有任何意見,請聯絡有關機構或聯絡國證網絡代轉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