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保羅這一段說話看為是「牧養指南」,亦十分貼切。保羅多次重申,信仰生活必須成長,否則就會動搖、失落。他提醒信徒們,如果沒有積極追求成長,便好像未成熟的小孩子一般容易受唆使,或者是沒有根的禾秸、糠秕,隨風飄散。保羅深切的願望,信徒們都一一成熟起來,在信仰生活上做成年人。…
在當時的處境之下,做「牧養」工作是挑戰重重。當日教會聚集的地方仍然零散及家庭式的;有關基督信仰方面的文字記錄、手抄本等是極其罕有,主要靠少數代表性的領袖們口傳、宣講;再加上當日信眾的教育、文化及信仰背景差異極大;而更重要的是,相信拿撒勒人耶穌是基督的,在當時是一個新興運動,甚至被看為是反傳統、反政府、飲血吃肉的一個顛覆、怪異的團體。難怪保羅首要關心的是信徒們能夠「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
中文新譯本把「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這句話翻譯為:「我們眾人對神的兒子都有一致的信仰和認識」。很明顯地,當信徒團體之內及教外人士,對於耶穌──神的兒子──仍然是眾說紛紜之時,要教導眾人對神的兒子都有一致的信仰和認識,是初期教會的優先關注。從這個角度看,便更多明白為甚麼早期教會要倡議信條及成立領導權柄。他們做這些工夫,都是如保羅所願的,為了幫助「眾人對神的兒子都有一致的信仰和認識,可以長大成人。」…
到了今天,經過二千多年,流傳下來的信條,把對神的兒子的信仰和認識寫得很清楚(或者是太清楚);基督宗教的書籍數量,亦相信是世界之最;然而,我們當今眾人對神的兒子仍然存在不一致的信仰和認識。…
有些教會團體並不以教會信條為信仰依歸,認為流傳下來的信經是「人意」、「開會」的結果,只有聖經才是最終根據。持不同立場的信徒對於耶穌「救贖」人類的理解及耶穌怎樣在末日再來的詮釋都無法一致。更可怕的是,今天仍然有一些團體所教導人「信耶穌」的言論,似是而非的,或者是別有用心的。這樣看來,我們「眾人對神的兒子都有一致的信仰和認識」,是可能的嗎?我們以甚麼標準來釐定眾人對神的兒子的信仰和認識的一致性呢?誰可以為眾人定下這些標準?為甚麼?…
不單是我們才會問這些問題,早期教會之內已經有提出疑問。問這些問題的人都不必定是所謂「不順服權柄者」或「滋事者」。其實,正因為信仰是主觀經驗,難免各人的體會、理解、詮釋都有差異之處。彼得曾在禱告時,魂遊象外,見到從天上降下一塊大布,包著四足牲畜,又聽見聲音對他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於是教導教會內的猶大人,不要拒絕外族人信仰耶穌。因為彼得有了這個信仰經驗,便產生新的體悟。同樣,保羅因為在大馬色路上的經歷,使他對神的兒子──耶穌──有個人獨特化的信仰和認識。…
既然如此,保羅所希望「眾人對神的兒子都有一致的信仰和認識」,似乎並不是指各人的信仰方式、內容要相同、重覆。因為每一個人對耶穌的信仰和認識都按個人的背景、經歷及主賜的恩(禮物)不同而有所差異,便容易會使一些人跌入唯我獨尊、自命不凡的無知陷阱中;於是,在眾人各執一詞之下,造成基督身體割裂、破碎。我認為,保羅強調的是,希望信仰和認識神兒子的「眾人」達至一致和諧。這不是他在信中不斷關心的主題嗎?…
和合本的翻譯是很有味道的:「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如果我們不幸地認為自己在真道上是先行者、是高人一等的,就該謙遜自省,因為認識神的兒子的人,沒有可能拒絕、輕看、忽略鄰舍的。…
信仰畢竟是主觀經驗。要使眾人在信仰方式、內容上達成一致、統一,歷史證明,還是不可能的。信仰的個體是活潑、有機的,隨著文化、生活處境變遷,時代、人生的起伏,而對神兒子的救贖、同行有不同的體悟。難怪不同時代,不同經歷的人會提出各自的信仰方式、內容。但我們各人仍要努力,學習與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不是要別人跟自己那一套(或追隨別人的方式),乃是與自己不同的人彼此尊重、欣賞、學習,和諧共處。不管各人的信仰經歷、深度及對信仰的理解、詮釋如何不一,都必須要謙虛、溫柔、忍耐、愛心寬容。這些是信仰和認識神兒子的眾人該一致追求的生命氣質。…
您所信仰和認識耶穌的經歷是怎樣獨特的呢?…基於您獨特的信仰經歷,您對於有關耶穌的認識有甚麼個人見解?…在欣賞自己的獨特信仰方式和詮釋之餘,您會怎樣跟在真道上追尋的其他同路人,和諧同處、切磋砥礪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