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

2011-08-07 Devotionals Today

知信行網上團契為各主內肢體提供的每日靈糧,歡迎訂閱推介奉獻支持
《網絡天糧》查詢,請電郵:ccf@ccfellow.org

訂閱天糧 | 轉介天糧 | 修訂訂閱 | 奉獻支持


約伯──正視生命困惑的真誠
不以口犯罪
人物介紹及操練建議(按此)

 
經文:

約伯記二1-10,12-13

1又有一天,神的眾子來侍立在耶和華面前,撒但也來在其中。

2耶和華問撒但說:你從哪裡來?撒但回答說:我從地上走來走去,往返而來。

3耶和華問撒但說:你曾用心察看我的僕人約伯沒有?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你雖激動我攻擊他,無故地毀滅他,他仍然持守他的純正。

4撒但回答耶和華說:人以皮代皮,情願捨去一切所有的,保全性命。

5你且伸手傷他的骨頭和他的肉,他必當面棄掉你。

6耶和華對撒但說:他在你手中,只要存留他的性命。

7於是撒但從耶和華面前退去,擊打約伯,使他從腳掌到頭頂長毒瘡。

8約伯就坐在爐灰中,拿瓦片刮身體。

9他的妻子對他說:你仍然持守你的純正麼?你棄掉神,死了罷!

10約伯卻對他說:你說話像愚頑的婦人一樣。噯!難道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麼?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以口犯罪。

12他們遠遠地舉目觀看,認不出他來,就放聲大哭。各人撕裂外袍,把塵土向天揚起來,落在自己的頭上。

13他們就同他七天七夜坐在地上,一個人也不向他說句話,因為他極其痛苦。

 
經文默想:
神、撒但、約伯和約伯的妻子各自有何感受?    
 
不以口犯罪

  魔鬼仍不接受約伯是真的純正,牠認為錢財與兒女是身外物。有時人可以不怕失去這一切,但若痛苦臨到自己的身軀,人就會失去一切的理性,必當面痛恨和丟棄神。於是撒但對神說:「你且伸手,傷他的骨,和他的肉,他必當面棄掉你。」

  神再一次被慫恿而讓撒但去攻擊約伯。惟一可以解釋神容許撒但這樣做的目的是:祂要向天上地下一切活物證明約伯有完全的純正。神對他有信心。

  約伯從腳掌到頭頂長出毒瘡,極其痛苦,不能吃、不能眠。醜陋的面容連朋友也認不出來。他的妻子看見他的痛苦,也質疑他仍然持守他的純正有何用?信神有何用?不如棄掉神,死了吧!然而約伯仍堅持自己生命的信念,絕對信靠神,甘心接受神給與的一切,不論是福是禍。他並不以口犯罪,也不放棄生命。

  神容讓撒但去攻擊自己的密友,是否愚蠢呢?祂讓這樣的一個好人受苦,是否十分不公平?《約伯記》就是讓我們思考這些問題。最後神更要高舉一個結論:患難與痛苦,不能使人與神的愛隔離。人可以超越痛苦,在逆境中仍然相信神。事實證明,約伯是有真正的純正。

 
人生應用:
苦難能使你與神分開嗎?在逆境中你能堅信神仍愛你嗎?
 
靈性格言:
主權
宇宙中沒有一處中立的地方:每一平方吋、每一秒的主權,神都要宣告其所有權,撒但相對地也要爭取。  ~魯益師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新視域的力量

第219天

只以一個角度來看事物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5節)
 

經文

腓立比書二5-11

5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6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

7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

8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9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

10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

11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

 

信息分享

今天,我們要繼續思想一個非常重要的真理──學習以屬靈角度來思考。有時候聽到一些基督徒在一起討論地上和天上的事情,我會覺得這是很有趣的事。以政治為例,當討論這個課題時,很多基督徒幾乎馬上把基督教信仰放在一旁,並且帶出了所有慣常使用的偏見和世俗的論據。

這告訴了我們甚麼?它指出一個極須打破的觀念,那就是我們總認為生命是可以任意從自然和屬靈兩個層面來看待的。事實上,基督徒必須學習從屬靈角度來看一切事物,否則便會落入和詩人相同的困境中。偉大的佈道家司布真(C.H. Spurgeon)曾經提醒一班神學生說,在他們開始加入事奉後,要是發覺大家在教會的禱告會上好像天使那樣禱告,而在教會事務會議中卻好像魔鬼那樣行動的話,不需要感到驚訝。不幸的是,教會的歷史證實了他的這句話。

怎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在禱告會的時候,人的思想是屬靈的,可是在事務會議上,他們又回復了人性的想法,那就是人的偏見和世俗的假設。他們之間有黨派的成見,只要遇到攻擊,黨派的精神就會出現。但是今天的經文清楚指出,我們的主是從屬靈角度來看一切事物,因而在面對重大考驗的時候,祂能夠說:「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二十二42)。

 
「我們的主從屬靈角度看一切事物」
 

進深研究

雅一1-18;太六22;林前二16

1. 是甚麼令我們失去穩定?
2. 我們專心一意的時候會有甚麼發生?

 

祈禱

我的父、我的神,求您赦免我,因為我往往是以人性的角度而不是以屬靈的視野去思考問題。雖然有某些事情我也會以屬靈的角度出發,但卻不是全部。親愛的主,求您幫助我改變我的態度。奉耶穌的名祈求,阿們。
 
本文英文版權屬 CWR 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 讚美之泉音樂事工 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靈的改造:甦醒,良善,智慧
神將沉睡的靈澆灌
每月內省(按此)

 
經文:
以賽亞書廿九9-16

9你們等候驚奇吧!你們宴樂昏迷吧!
他們醉了,卻非因酒;他們東倒西歪,卻非因濃酒。

10因為耶和華將沉睡的靈澆灌你們,封閉你們的眼,蒙蓋你們的頭。
你們的眼就是先知;你們的頭就是先見。

11所有的默示,你們看如封住的書卷,人將這書卷交給識字的人,說:「請念吧!」他說:「我不能念,因為是封住了。」

12又將這書卷交給不識字的人,說:「請念吧!」他說:「我不識字。」

13主說:因為這百姓親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
他們敬畏我,不過是領受人的吩咐。

14所以,我在這百姓中要行奇妙的事,就是奇妙又奇妙的事。
他們智慧人的智慧必然消滅,聰明人的聰明必然隱藏。

15禍哉!那些向耶和華深藏謀略的,又在暗中行事,說:
誰看見我們呢?誰知道我們呢?

16你們把事顛倒了,豈可看窯匠如泥嗎?
被製作的物豈可論製作物的說:他沒有製作我?
或是被創造的物論造物的說:他沒有聰明?

 
經文背景:

以賽亞預言耶路撒冷必遭神的刑罰,因為以色列人不相信神,也不接納神的訓令,反而投靠外邦人。這段經文是先知給以色列人的警告。

 
經文默想:
1. 先知如何描述以色列人的狀況?
2. 為甚麼以色列人不能念出神的默示?
3. 神如何責備以色列人?
   
 
神將沉睡的靈澆灌

  神竟把沉睡的靈澆灌,使人看不見祂的話。神在此更指出,祂作了一件奇妙的事,就是使智慧人失去智慧,聰明人的聰明被隱藏,以致他們愚拙地以為他們在暗中所行的事無人知曉,甚至神也會不知道。

  為何神把沉睡的靈澆灌,使人變成無知呢?原因是人的心根本已偏離了神,敬拜沒有敬畏、團契沒有真誠、祈禱成了達成心願的工具,只看重人的教訓並過去的傳統,多於敬畏神。信仰變成了守規條,而不是在生命裡與這位神有交往,心中並不以神為神,完全藐視神的全知與全能。因此,神封閉他們的眼,蒙蓋他們的頭!弟兄姊妹,當停下來,想一想你對神的心,若偏離了,就當回轉過來,讓神甦醒你的靈,免得落在昏睡的悲哀裡!

 
人生應用:
我與神的交往有沒有變成形式化,甚至陷入沉睡的狀態?
 
靈性格言:
崇拜是體驗實在、觸摸生命。是在聚集一起的集體中認識、去感覺、去體驗復活的基督。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第305天
改變壞習慣

信徒也有「壞習慣」,這是事實。願意改變與否,能否切實改變,才是問題。

請您安靜下來,慢慢地從心裡誦讀以下的經文。您可以不斷重覆地誦讀,讓經文在您心中回響。在讀的時候,請特別留意「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生氣卻不要犯罪…不要再偷…親手作正經事…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這一句。

經文
以弗所書四25-32

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因為我們是互相為肢體。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總要勞力,親手作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

 
靈修指引

「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生氣卻不要犯罪…不要再偷…親手作正經事…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從保羅勸勉信徒要戒除的一些行為習慣來推斷,當日教會團體內的成員,是良莠不齊的。很可能因為當時信耶穌的,比較多是草根階層,亦有因為教會推行凡物公用,愛心服事,便自然吸納被社會邊緣化或拒絕的人,包括曾經是盜賊、奴隸、騙子、妓女的人。再加上他們彼此之間宗教背景、民族、文化、語言的差異,我們可以想像,當時的教會團體,問題可真不少。…

「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生氣卻不要犯罪…不要再偷…親手作正經事…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保羅提出這些需要戒除的習慣,都是牽涉到其他人的,因為他希望信徒共處,彼此尊重,互相為肢體,顧及缺少的人和互相造就、得益。有些不良的習慣,只損害自己,但另一些就傷及他人。我們也該檢討一下,自己有那些不良習慣,又有那些是損人害己的呢。…

保羅提出的勸誡,既然是對應當時教會共同生活所面對的矛盾,那就很實際及處境性的,並不是設下所謂「信徒道德守則」。有時候我們會傾向把聖經上寫的一切,按字面意義來定為是聖經原則。如果保羅所列舉的例子是基本原則,就難免會引起一大堆問題:甚麼才算謊言?白色謊言也絕不可說?小孩會常謊言的,怎麼辦?只要不犯罪就可以生氣了嗎?日落時間是會轉移的,含怒時間亦隨之延長縮短嗎?拿公司的一枝原子筆隨身用也算偷竊嗎?甚麼事是「正經事」?甚麼話是污穢的言語?我們可能也曾打趣或嚴肅地討論過以上這些問題。…

以上這些都是有助澄清原則的好問題。但保羅不是列出道德規範,期待每一位信徒遵守;他是因應當時的教會處境,指出團體中某些成員需要改善的地方。當時收信的信徒是會明白,保羅所指的是那一些成員。但不要以為,我們沒有沾染這些習慣,就置身事外。別忘記,保羅仍然是在提醒信徒脫下舊人、穿上新人,這些只是對某些人而言的具體例子;他不是把所有舊人的不良生活習慣都列出來。因此,我們要自省,檢討自己的生活方式,學習改變自知的壞習慣(並不單是聖經上提及的)。…

保羅這一段話,也使我們醒悟到:信耶穌的人也仍然有壞習慣。說謊、發怒、偷竊、懶散、汚言穢語,只是保羅按當時處境所舉的一些例子而已,信徒有的壞習慣可能更多。我們會問:為甚麼信徒仍然會有損人害己的不良習慣呢?…為甚麼我們期望信徒不會或不再沾染不良習慣?…更適切的問題是:「我」為甚麼仍然會有損人害己的不良習慣呢?…「我」願意怎樣才可以脫離那些自知的不良習慣呢?…這是有關個人成長的問題,是需要自己誠實回答的。……

 
《誦禱心曲》版權屬譚沛泉博士所有,承蒙允許刊載。
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
 
 

安得烈——第一位宣教士

粵語 國語

第7天


讀經:   

約翰福音十二20至26節

20那時,上來過節禮拜的人中,有幾個希臘人。

21他們來見加利利伯賽大的腓力,求他說:"先生,我們願意見耶穌。"

22腓力去告訴安得烈,安得烈同腓力去告訴耶穌。

23耶穌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

24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25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26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裡,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裡;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

經常有人說,安得烈是第一位本土宣教士,他帶領兄弟彼得信基督;他也是第一位海外宣教士,最先帶希臘人來見基督。知道這些講希臘話的人為甚麼接近安得烈,一定很有意思。是否安得烈順道訪問過他們並笑臉相待呢?是否他態度親切,讓人容易接近呢?無論如何,那些人一定是覺得安得烈不會拒人於千里;而他們最終也確是透過他得償所願,他們遇見了基督。

今天安得烈也應該是我們的榜樣,尤其是在歡迎新朋友參加我們的崇拜聚會時。對許多人來說,第一次踏足教會,都會感覺到壓力。除非有一、兩個像安得烈的信徒,面帶笑容,在門口親切握手歡迎新朋友;否則,教會只會讓人感到是一個不友善和孤獨的地方。有人說,教會沒有大小之分,卻有充滿愛心與缺乏愛心之分。你怎樣形容你的教會呢?它需要甚麼?你能滿足它的需要嗎?

安得烈知道耶穌樂於與這些人見面,不論他們的處境怎樣,或有甚麼問題。我們總是不太願意跟有麻煩的人談話,我們沒有時間聆聽他們。但安得烈和基督都這樣做。有人說,安得烈是作司事的理想人選,他懂得如何接待新朋友。

安得烈後來可能在希臘的南部為基督殉道。他似乎到過不少地方傳福音,當中包括西錫厄。按照教會傳統的說法,他帶領了一位希臘王后歸向基督,因此令王大怒,命人將他釘十架。

安得烈甘於充當次要角色,卻願意隨時服侍他所遇見、並終其一生熱愛到底的主,他給我們樹立了一個美好的榜樣。

~~~~~~~~~~~~~~~~~~~~~~~~~~~~~~~~~~~~~~~~~~~~~~~~
ANDREW - THE "FOREIGN MISSIONARY"
Day 7


Bible Reading:   

John 12: 20-26

20 Now there were certain Greeks among those who came up to worship at the feast.

21 Then they came to Philip, who was from Bethsaida of Galilee, and asked him, saying, "Sir, we wish to see Jesus."

22 Philip came and told Andrew, and in turn Andrew and Philip told Jesus.

23 But Jesus answered them, saying, "The hour has come that the Son of Man should be glorified.

24 Most assuredly, I say to you, unless a grain of wheat falls into the ground and dies, it remains alone; but if it dies, it produces much grain.

25 He who loves his life will lose it, and he who hates his life in this world will keep it for eternal life.

26 If anyone serves Me, let him follow Me; and where I am, there My servant will be also. If anyone serves Me, him My Father will honor.

It has often been said that Andrew was the first home missionary bringing Peter to Christ and the first foreign missionary bringing these Greeks to Christ. It would be interesting to know why these Greek-speaking men approached Andrew. Did he look in their direction and smile? Did he make a friendly gesture or seem approachable? Whatever it was, the men felt Andrew would not turn them away. And through him, they met Christ which of course was what they really wanted to do.

He could be a model for us today, especially in welcoming strangers to our church services. Going to a church for the first time can be a threatening experience for many people. A church can be an unfriendly and lonely place unless there is an Andrew or two at the door with a welcoming smile and friendly handshake. Someone has said there are no large churches or small churches, only loving and unloving churches. How would you describe your church? What does it need? Could you help meet that need?

Andrew knew Jesus would want to meet these men, no matter what their situation or problem might be. We aren't always willing to talk with troubled souls. We don't have time to listen to them. But Andrew did and Christ did too. Someone has said Andrew would have made an ideal head usher. He would always know what to do with strangers.

Andrew finally gave his life for Christ, probably in Southern Greece. He seemed to have ministered in a number of countries including Scythia. Tradition says he led the wife of a Greek king to Christ, but that king was so enraged that he ordered Andrew's crucifixion.

Andrew left us a wonderful example of a man willing to take second place but always ready to serve the Lord he had met and loved through his long life

文章內容由個別機構或作者提供,國證網絡只負責發佈及製作,
如欲轉載或對內容有任何意見,請聯絡有關機構或聯絡國證網絡代轉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