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2011-08-06 Devotionals Today

知信行網上團契為各主內肢體提供的每日靈糧,歡迎訂閱推介奉獻支持
《網絡天糧》查詢,請電郵:ccf@ccfellow.org

訂閱天糧 | 轉介天糧 | 修訂訂閱 | 奉獻支持


約伯──正視生命困惑的真誠
不以神為愚妄
人物介紹及操練建議(按此)

 
經文:

約伯記一13-22

13有一天,約伯的兒女正在他們長兄的家裡吃飯喝酒,

14有報信的來見約伯,說:牛正耕地,驢在旁邊吃草,

15示巴人忽然闖來,把牲畜擄去,並用刀殺了僕人;惟有我一人逃脫,來報信給你。」

16他還說話的時候,又有人來說:「神從天上降下火來,將群羊和僕人都燒滅了;惟有我一人逃脫,來報信給你。」

17他還說話的時候,又有人來說:「迦勒底人分作三隊忽然闖來,把駱駝擄去,並用刀殺了僕人;惟有我一人逃脫,來報信給你。」

18他還說話的時候,又有人來說:你的兒女正在他們長兄的家裡吃飯喝酒,

19不料,有狂風從曠野颳來,擊打房屋的四角,房屋倒塌在少年人身上,他們就都死了;惟有我一人逃脫,來報信給你。」

20約伯便起來,撕裂外袍,剃了頭,伏在地上下拜,

21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

22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犯罪,也不以神為愚妄(或譯:也不妄評神)。

 
經文默想:
約伯失去甚麼?他對神有何反應?    
 
不以神為愚妄

  在這段經文的記載中,撒但向人類發出極大的嘲諷,認為人信神,其實只是想得祝福和賞賜。沒有這些,人就不會愛神。牠更向神發出挑戰:「你且伸手,毀他一切所有的,他必當面棄掉你。」神接受這挑戰,祂更讓祂所愛的人接受挑戰。祂堅定地相信愛祂的人是真心的愛祂,不是為求名利福樂。

  有時痛苦就是這樣無情地臨到我們身上,一波未停,一波又起!似乎苦難不是輕輕的摸一摸我們,而是排山倒海的壓在我們身上,似乎非要置我們於死地不可。

  約伯在一天之內,失去所有的產業:牛、驢、羊、駱駝、僕婢和兒女。不同的敵人同時興起去攻擊和搶奪他的財物;不同的天災也突然發生。是徹底的毀滅和攻擊,以致使約伯的富有在一日之間變成一無所有。但他沒有因為這樣而犯罪和埋怨神。他甘於接受貧窮。他看明人生的空虛:人空手來,也必空手去,何必計較得與失。他仍尊重神的主權:賞賜的是祂,收取的也是祂。祂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他對神絕對順服,仍然相信祂、倚靠祂。

  約伯雖然遭逢慘變,他也不因此以神為愚妄。約伯深信,神行事有智慧,所以這些事的發生必有祂特定的旨意。雖然不知道是何因由,但他仍相信神的安排是絕對不會出錯的。

 
人生應用:
我信神,甚至不怕因此失去一切嗎?我有沒有約伯的信心呢?
 
靈性格言:
讚美
只有讚美,才能在我們禱告之初,即把神擺在適當的地位,並且承認祂的神性與能力。  ~狄克‧伊斯曼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新視域的力量

第218天

上到這個層次來

 
「他們卻不知道耶和華的意念」(12節)
 

經文

彌迦書四6-13

6耶和華說:到那日,我必聚集瘸腿的,招聚被趕出的和我所懲治的。

7我必使瘸腿的為餘剩之民,使趕到遠方的為強盛之民。耶和華要在錫安山作王治理他們,從今直到永遠。

8你這羊群的高臺、錫安城(原文是女子)的山哪,從前的權柄─就是耶路撒冷民(原文是女子)的國權─必歸與你。

9現在你為何大聲哭號呢?疼痛抓住你彷彿產難的婦人,是因你中間沒有君王嗎?你的謀士滅亡了嗎?

10錫安的民(原文是女子)哪,你要疼痛劬勞,彷彿產難的婦人;因為你必從城裡出來,住在田野,到巴比倫去。在那裡要蒙解救;在那裡耶和華必救贖你脫離仇敵的手。

11現在有許多國的民聚集攻擊你,說:願錫安被玷污!願我們親眼見他遭報!

12他們卻不知道耶和華的意念,也不明白他的籌劃。他聚集他們,好像把禾捆聚到禾場一樣。

 13錫安的民(原文作女子)哪,起來踹穀吧!我必使你的角成為鐵,使你的蹄成為銅。你必打碎多國的民,將他們的財獻與耶和華,將他們的貨獻與普天下的主。

 

信息分享

昨天我們結束時說:「生命的問題和困難基本上全都是屬靈的。」這究竟是甚麼意思?讓我們再次來思想詩篇七十三篇詩人的問題。他對自己說:「為甚麼神容許不敬虔的人興盛,敬虔的人卻要經歷重大考驗和艱辛?」他嘗試去了解神的方法,但是感到相當困難。

這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就是在以賽亞書五十五章8節:「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無論我們怎麼理解神的道路,這些經文給我們最終的答案是:全能者的行動是高過並且超過我們所能理解的。這就彷彿神在對我們說:「你們不能以自然的眼光來看待我的道路,否則便會感到迷惘失措。我的行動高過自然的層次,你們若想明白我,就必須也上到這個層次來。」

不過,哪怕是一些資深的基督徒,都往往會堅持以自然的方式來面對生命的境況。自然思想和屬靈思想的分別是天和地之間的區別。當我們對生命的處境感到迷惘時,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問自己:「我是以自然的還是屬靈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呢?我有沒有不自覺地回到自然的思想方式去?」我們越學會以屬靈的角度來思考生命的問題,就越不會感到困惑。

 
「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
 

進深研究

羅八1-6;箴十二5;腓四8

1. 由聖靈控制的思想帶來甚麼?
2. 我們應當思想甚麼事情?

 

祈禱

天父,我需要採納和實踐很多屬靈的方法,但沒有一樣比配合您的思想和目的更重要。求您幫助我能夠上到您思想的層次去。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本文英文版權屬 CWR 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 讚美之泉音樂事工 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靈的改造:甦醒,良善,智慧
從靈的深處甦醒過來
每月內省(按此)

 
經文:
馬可福音五1-20

1他們來到海那邊格拉森人的地方。

2耶穌一下船,就有一個被污鬼附著的人從墳塋裡出來迎著祂。

3那人常住在墳塋裡,沒有人能捆住他,就是用鎖鍊也不能;

4因為人屢次用腳鐐和鐵鍊捆鎖他,鎖鍊竟被他掙斷了,腳鐐也被他弄碎了;總沒有人能制伏他。

5他晝夜常在墳塋裡和山中喊叫,又用石頭砍自己。

6他遠遠地看見耶穌,就跑過去拜祂,

7大聲呼叫說:「至高  神的兒子耶穌,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我指著  神懇求你,不要叫我受苦!」

8是因耶穌曾吩咐他說:「污鬼啊,從這人身上出來吧!」

9耶穌問他說:「你名叫甚麼?」回答說:「我名叫『群』,因為我們多的緣故」;

10就再三地求耶穌,不要叫他們離開那地方。

11在那裡山坡上,有一大群豬吃食;

12鬼就央求耶穌說:「求你打發我們往豬群裡,附著豬去。」

13耶穌准了他們,污鬼就出來,進入豬裡去。於是那群豬闖下山崖,投在海裡,淹死了。豬的數目約有二千。

14放豬的就逃跑了,去告訴城裡和鄉下的人。眾人就來,要看是甚麼事。

15他們來到耶穌那裡,看見那被鬼附著的人,就是從前被群鬼所附的,坐著,穿上衣服,心裡明白過來,他們就害怕。

16看見這事的,便將鬼附之人所遇見的和那群豬的事都告訴了眾人;

17眾人就央求耶穌離開他們的境界。

18耶穌上船的時候,那從前被鬼附著的人懇求和耶穌同在。

19耶穌不許,卻對他說:「你回家去,到你的親屬那裡,將主為你所做的是何等大的事,是怎樣憐憫你,都告訴他們。」

20那人就走了,在低加坡里傳揚耶穌為他做了何等大的事,眾人就都希奇。

 
經文背景:

格拉森人雖然看見曾被鬼附的人已獲耶穌救活的事實,然而他們沒有因此感到高興,相反害怕有更大的財產損失,於是請求耶穌離開該地。

 
經文淺釋:
1.「格拉森」(1節)─離加利利海不遠的一個地方,該地有外邦人居住。
2.「群」(9節)─在亞蘭文中指有一隊士兵之意,而在希臘文中,則指羅馬軍團,通常一團有六千多士兵。這裡指鬼的數目眾多,不可勝數。
3.「低加坡里」(20節)─外邦人聚居之地。
 
經文默想:
1. 格拉森人明白耶穌對那人所作的事,為何仍不能接納祂?
2. 被鬼附的人在耶穌離去後的生活,與先前的有甚麼不同?
   
 
怎麼不能省悟呢?

  當人被撒但控制的時候,便會失去靈性,傷害自己,但當人被神掌管時,就能正確地處理自己。在格拉森的事件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撒但在人身上控制的力量實在很大;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耶穌在靈界的力量,也是非常強大,祂可將你全然扭轉過來,一刻間就改變了生命,讓生命由靈的深處甦醒過來,一個從靈裡甦醒的人,他的生命才能見證神!

  在你的屬靈生命中,有沒有一些罪,是因著撒但的控制而使你失去自制的能力,心裡得不到安寧呢?

  弟兄姊妹,不管你過去落在一個怎樣的光景中,或在靈裡有莫大的痛苦,不得釋放,只要你願意來到耶穌跟前,祂就可以使你清醒過來;而這樣一個生命再造的人,是可以為基督作無可辯駁的好見證!

 
人生應用:
我的心靈是否仍受一些事情困擾而需要耶穌的釋放?我願意來到祂的跟前尋求嗎?
 
靈性格言:

一個人的信心小,不是因為他沒有足夠能力相信,而是因為他對神的話和神的旨意明白得太少。  ~杜恩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第304天
改變壞習慣

信徒也有「壞習慣」,這是事實。願意改變與否,能否切實改變,才是問題。

請您安靜下來,慢慢地從心裡誦讀以下的經文。您可以不斷重覆地誦讀,讓經文在您心中回響。在讀的時候,請特別留意「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生氣卻不要犯罪…不要再偷…親手作正經事…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這一句。

經文
以弗所書四25-32

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因為我們是互相為肢體。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總要勞力,親手作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

 
靈修指引

「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生氣卻不要犯罪…不要再偷…親手作正經事…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從保羅勸勉信徒要戒除的一些行為習慣來推斷,當日教會團體內的成員,是良莠不齊的。很可能因為當時信耶穌的,比較多是草根階層,亦有因為教會推行凡物公用,愛心服事,便自然吸納被社會邊緣化或拒絕的人,包括曾經是盜賊、奴隸、騙子、妓女的人。再加上他們彼此之間宗教背景、民族、文化、語言的差異,我們可以想像,當時的教會團體,問題可真不少。…

「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生氣卻不要犯罪…不要再偷…親手作正經事…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保羅提出這些需要戒除的習慣,都是牽涉到其他人的,因為他希望信徒共處,彼此尊重,互相為肢體,顧及缺少的人和互相造就、得益。有些不良的習慣,只損害自己,但另一些就傷及他人。我們也該檢討一下,自己有那些不良習慣,又有那些是損人害己的呢。…

保羅提出的勸誡,既然是對應當時教會共同生活所面對的矛盾,那就很實際及處境性的,並不是設下所謂「信徒道德守則」。有時候我們會傾向把聖經上寫的一切,按字面意義來定為是聖經原則。如果保羅所列舉的例子是基本原則,就難免會引起一大堆問題:甚麼才算謊言?白色謊言也絕不可說?小孩會常謊言的,怎麼辦?只要不犯罪就可以生氣了嗎?日落時間是會轉移的,含怒時間亦隨之延長縮短嗎?拿公司的一枝原子筆隨身用也算偷竊嗎?甚麼事是「正經事」?甚麼話是污穢的言語?我們可能也曾打趣或嚴肅地討論過以上這些問題。…

以上這些都是有助澄清原則的好問題。但保羅不是列出道德規範,期待每一位信徒遵守;他是因應當時的教會處境,指出團體中某些成員需要改善的地方。當時收信的信徒是會明白,保羅所指的是那一些成員。但不要以為,我們沒有沾染這些習慣,就置身事外。別忘記,保羅仍然是在提醒信徒脫下舊人、穿上新人,這些只是對某些人而言的具體例子;他不是把所有舊人的不良生活習慣都列出來。因此,我們要自省,檢討自己的生活方式,學習改變自知的壞習慣(並不單是聖經上提及的)。…

保羅這一段話,也使我們醒悟到:信耶穌的人也仍然有壞習慣。說謊、發怒、偷竊、懶散、汚言穢語,只是保羅按當時處境所舉的一些例子而已,信徒有的壞習慣可能更多。我們會問:為甚麼信徒仍然會有損人害己的不良習慣呢?…為甚麼我們期望信徒不會或不再沾染不良習慣?…更適切的問題是:「我」為甚麼仍然會有損人害己的不良習慣呢?…「我」願意怎樣才可以脫離那些自知的不良習慣呢?…這是有關個人成長的問題,是需要自己誠實回答的。……

 
《誦禱心曲》版權屬譚沛泉博士所有,承蒙允許刊載。
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
 
 

安得烈幫助耶穌

粵語 國語

第6天


讀經:   

約翰福音六章1至11節

1這事以後,耶穌渡過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亞海。

2有許多人因為看見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他。

3耶穌上了山,和門徒一同坐在那裡。

4那時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

5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

6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

7腓力回答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

8有一個門徒,就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對耶穌說:

9"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

10耶穌說:"你們叫眾人坐下。"原來那地方的草多,眾人就坐下,數目約有五千。

11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分給那坐著的人,分魚也是這樣,都隨著他們所要的。

你有沒有留意經文中怎樣描述安得烈?說他是「西門彼得的兄弟」。他可能經常這樣被人稱呼,他的名字只出現在前三卷福音書;約翰福音則三次提到他,每次都是記述他把人帶到耶穌面前。

活在他人陰影下容易嗎?兄弟彼得處處出色,並與雅各、約翰同成為耶穌最親密的三位門徒。安得烈只是十二門徒中的一個;然而,他卻從沒有妒忌或爭競的表現。他就像我們教會中,許多默默無聲事奉,卻是每個教會骨幹的信徒。我們真要為他們感謝神。

時近傍晚,群眾開始躁動不安、肚子飢餓。部分門徒覺得要有所行動,但他們惟一的建議,就是打發群眾離開。腓力(他是會計嗎?)努力算出,單是給群眾每人吃一口,也所費不菲。安得烈則周圍觀察,看看能找到甚麼。

不消多久,他引著一個小孩子來到耶穌跟前,那小孩帶了少量食物。雖然安得烈也猶豫那麼少能起甚麼作用,然而,他想到或許耶穌用得著它。安得烈未必有很強的信心,可是,正如我們呈獻給主的東西一樣,安德烈交給耶穌的任何東西,耶穌都樂於接納並使用。我們可以猜想,當小孩子聽見基督為他那點兒食物向神謝恩時,究竟有何感想呢?

安得烈那天幫了耶穌的忙。當腓力在計算花費,其他門徒在站著質疑,安得烈卻作出行動。你有沒有被邀請幫忙,或看到你的教會最近有需要完成的工作呢?你可以像安得烈幫助耶穌那樣,出一分力嗎?只要有神的祝福,雖微薄也必作用巨大。

~~~~~~~~~~~~~~~~~~~~~~~~~~~~~~~~~~~~~~~~~~~~~~~~
ANDREW HELPING JESUS
Day 6


Bible Reading:   

John 6: 1-11

1 After these things Jesus went over the Sea of Galilee, which is the Sea of Tiberias.

2 Then a great multitude followed Him, because they saw His signs which He performed on those who were diseased.

3 And Jesus went up on the mountain, and there He sat with His disciples.

4 Now the Passover, a feast of the Jews, was near.

5 Then Jesus lifted up His eyes, and seeing a great multitude coming toward Him, He said to Philip, "Where shall we buy bread, that these may eat?"

6 But this He said to test him, for He Himself knew what He would do.

7 Philip answered Him, "Two hundred denarii worth of bread is not sufficient for them, that every one of them may have a little."

8 One of His disciples, Andrew, Simon Peter's brother, said to Him,

9 "There is a lad here who has five barley loaves and two small fish, but what are they among so many?"

10 Then Jesus said, "Make the people sit down." Now there was much grass in the place. So the men sat down, in number about five thousand.

11 And Jesus took the loaves, and when He had given thanks He distributed them to the disciples, and the disciples[a] to those sitting down; and likewise of the fish, as much as they wanted.

Did you notice how Andrew is described in our reading? "Andrew, Simon Peter's brother." That is how he was often referred to. Only his name appears in the first three Gospels. It is John who mentioned him three times, and on each occasion he was bringing someone to Jesus.

Is it easy to live in someone's shadow? Brother Peter was always the prominent one. He became one of the three closest to Jesus, together with James and John. Andrew was just one of the total group, but he never showed any jealousy or rivalry. He was like many in our churches who are willing to work unseen by others but who are the backbone of every church. Thank God for Andrews.

It was near evening when the crowd began to be restless and hungry. Some of the disciples thought something should be done but the only suggestion they had was to send them all away. Philip (was he an accountant?) tried to work out what it would cost to just give each person even a mouthful. Andrew went scouting around to see what he could find.

He came back in a few moments with a boy who had a small package of food. Andrew was hesitant about offering it but he thought that somehow Jesus could do something with it. Andrew's faith might not have been very strong, but like everything we offer Christ, He was willing to accept and use what Andrew brought. We wonder what the boy's thoughts were when he heard Christ giving thanks to God for his small lunch?

Andrew helped Christ that day. While Philip calculated and others stood and questioned, Andrew acted. Have you been asked or have you seen recently some task in your church that needs to be done? Can you be the Andrew who helps Christ in that way? Little is much when God is in it!

文章內容由個別機構或作者提供,國證網絡只負責發佈及製作,
如欲轉載或對內容有任何意見,請聯絡有關機構或聯絡國證網絡代轉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