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2011-05-08 Devotionals Today

知信行網上團契為各主內肢體提供的每日靈糧,歡迎訂閱推介奉獻支持
《網絡天糧》查詢,請電郵:ccf@ccfellow.org

訂閱天糧 | 轉介天糧 | 修訂訂閱 | 奉獻支持


摩西──民族領袖生命之隱密處
只管站住
人物介紹及操練建議(按此)

 
經文:
出埃及記十四10-16,19-20

10法老臨近的時候,以色列人舉目看見埃及人趕來,就甚懼怕,向耶和華哀求。
11他們對摩西說:難道在埃及沒有墳地,你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麼?你為甚麼這樣待我們,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呢?
12我們在埃及豈沒有對你說過,不要攪擾我們,容我們服事埃及人麼?因為服事埃及人比死在曠野還好。
13摩西對百姓說:不要懼怕,只管站住!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救恩。因為,你們今天所看見的埃及人必永遠不再看見了。
14耶和華必為你們爭戰;你們只管靜默,不要作聲。
15耶和華對摩西說:你為甚麼向我哀求呢?你吩咐以色列人往前走。
16你舉手向海伸杖,把水分開。以色列人要下海中走乾地。

19在以色列營前行走神的使者,轉到他們後邊去;雲柱也從他們前邊轉到他們後邊立住。
20在埃及營和以色列營中間有雲柱,一邊黑暗,一邊發光,終夜兩下不得相近。

 
經文默想:
遇到危難,以色列人與摩西有甚麼不同的反應?    
 
只管站住

  當人遇到危難時,很自然地就會不停掙扎、不停後悔和不停埋怨!也許,他不能停下來,且還坐立不安,往東往西不停的亂跑,要找幫助,要找出路。也許,他還會不停的後悔,心想,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就是思想也不能停下來,總在想東想西。人往往在後悔的同時,也不停地埋怨左右的人,將一切責任推在他人身上。懼怕使人忙亂,也使人埋怨。

  摩西看見問題,但他更看見為我們爭戰的神。因此,他要求百姓不要懼怕,只管站住!只管靜默,不要作聲,要定睛看神!除非人能夠停下來、靜下來,才能看見神的工作,才不會懼怕!摩西學會了「停下來」的功課,也因此他懂得「看」的功課,要看神正在做甚麼。祂正在使雲柱由前邊轉到後邊立住,把埃及人與他們分隔,一邊黑暗,一邊光明,終夜如此。這是何等的奇妙!神更用大東風使海水一夜退去,水便分開,海就成了乾地。當你看見祂的工作,你就知道這遭遇是祂刻意的安排,為要試驗我們,更要彰顯祂的榮耀!「不要怕,只要信!」(可五36)

 
人生應用:
學習每天安排一段「靜」的時間獻給神,對祂傾訴,聆聽祂的話。
 
靈性格言:
信仰
一個人如沒有信仰福音,而只具備人看來是良好的本性,這些優點便是只在生態方面,而就屬靈,或是人與神的關係而言,卻一無是處。  ~鍾馬田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八福

第128天

接受──生命的第一條法則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12節)
 

經文

約翰福音一1-14

1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2這道太初與神同在。
3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
4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5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6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裡差來的,名叫約翰。
7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
8他不是那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證。
9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10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
11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
12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
13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
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信息分享

昨天我們提到,要取得精神和靈性健康的第一步,是捨棄自己並虛心接受。我們必須願意承認自己需要基督,停止努力尋找快樂,接受祂進到我們的生命中,好像我們曾經提及的那群門徒一樣,不用辛苦搖櫓,只要靠著耶穌,便能悠然地到達彼岸。

要進入神的國首先必須接受,這一點並不奇怪,所有的生命不都是從接受開始的嗎?醫學告訴我們,卵子和精子需要彼此接受,然後才能夠開始積極地展開生命。地裡的種子要接受泥土的滋潤和營養,才能夠長出花朵和果實。如果不以接受開始,便不會有開始。科學家倘若不像小孩子一樣在事實面前坐下,或者不準備放棄任何先入為主的觀念去接受自然的結果,肯定只會一無所獲。

生命的第一條法則是接受,而這也是神的國度的第一條法則。再來看看我們的經文:「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我們如何能夠得到那權柄?首先藉著接受:「凡接待他的。」在基督國度的門前,我們所遇到的要求,是倒空自己及接受。你有沒有對這個要求作任何回應?如果沒有,我促請你今天就行動;要是你不願意這樣做,事情不會有起色;如果你願意這樣做,其他的就會接著發生。

 
「一切生命都由接受開始」
 

進深研究

太十三1-23;徒十七11;帖前二13

1. 我們對甚麼必須抱持接受的態度?
2. 聖經怎樣說庇裡亞人?

 

祈禱

神啊,您包圍我,就像大氣包圍我的身體一樣。我的身體會回應周遭的環境和生命,求您幫助我也同樣地回應您。奉我主耶穌基督的名字祈求,阿們。
 
本文英文版權屬 CWR 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 讚美之泉音樂事工 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心的改造:尊重,憐憫,寬恕
尊重每一個人
每月內省(按此)

 
經文:
提摩太前書五1-17

1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如同父親;勸少年人如同弟兄;2勸老年婦女如同母親;勸少年婦女如同姊妹;總要清清潔潔的。

3要尊敬那真為寡婦的。4若寡婦有兒女,或有孫子孫女,便叫他們先在自己家中學著行孝,報答親恩,因為這在神面前是可悅納的。5那獨居無靠、真為寡婦的,是仰賴神,晝夜不住地祈求禱告。6但那好宴樂的寡婦正活著的時候也是死的。7這些事你要囑咐她們,叫她們無可指責。8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裡的人,更是如此。9寡婦記在冊上,必須年紀到六十歲,從來只作一個丈夫的妻子,10又有行善的名聲,就如養育兒女,接待遠人,洗聖徒的腳,救濟遭難的人,竭力行各樣善事。11至於年輕的寡婦,就可以辭她;因為她們的情慾發動,違背基督的時候就想要嫁人。12她們被定罪,是因廢棄了當初所許的願;13並且她們又習慣懶惰,挨家閒遊;不但是懶惰,又說長道短,好管閒事,說些不當說的話。14所以我願意年輕的寡婦嫁人,生養兒女,治理家務,不給敵人辱罵的把柄。15因為已經有轉去隨從撒但的。16信主的婦女,若家中有寡婦,自己就當救濟她們,不可累著教會,好使教會能救濟那真無倚靠的寡婦。

17那善於管理教會的長老,當以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勞苦傳道教導人的,更當如此。

 
經文背景:
保羅勸勉提摩太在教會內如何待人接物。
 
經文淺釋:

「寡婦」(3節)─ 婦女在古代社會中地位是相當低微,至於寡婦更沒有任何撫恤制度。

 
經文默想:
1. 保羅為何勸導提摩太待長者如同待親人一般?
2. 對那些無依無靠、無權無勢的人,我們應抱持甚麼態度?
   
 
尊重每一個人

  保羅提醒提摩太,縱使他當了教會的領袖,也不能忽略任何一個人,其中包括男、女、老、少,甚至是在社會中被人藐視的寡婦。

  這種尊敬與重視每一個人的態度,有時會隨著自己身份與地位的轉變而不同!尤其當自己職位越來越高、知識越益增廣時,便很容易只重視自己,卻看老年人為落伍,視少年人為無知,瞧地位低微的為卑賤。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態度呢?其中一個原因是,人習慣以人的外表來決定人的價值,而非從神的角度來看待,視所有人等同於自己。

  尊重是一種真摯的情操,能對人發出愛與包容,讓對方有發言、表達意見和選擇的機會。即使看見某位長者或弟兄姊妹有過失,我們仍要以勸勉的態度,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般對待,使他們能保持自我的尊嚴。要這樣做,我們必須運用意志,依賴神所賜的力量和愛心來實踐。

 
人生應用:
我如何操練尊重的情操?我對人有沒有足夠的愛心讓我能尊重他們?
 
靈性格言:

除非我們止息了頭腦上的問題,單獨面對耶穌,否則祂無法向我們講解甚麼,我們也不能進到單獨依靠祂的地步。  ~章伯斯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第214天
感恩不配

如果我們心存感恩,生活的質素與面貌將會很不一樣。

請您安靜下來,慢慢地從心裡誦讀以下的經文。您可以不斷重覆地誦讀,讓經文在您心中回響。在讀的時候,請特別留意「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他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這一句。

經文
以弗所書三7-13

我作了這福音的執事,是照神的恩賜,這恩賜是照他運行的大能賜給我的。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他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又使眾人都明白,這歷代以來隱藏在創造萬物之神裡的奧祕是如何安排的,為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這是照神從萬世以前,在我們主基督耶穌裡所定的旨意。我們因信耶穌,就在他裡面放膽無懼,篤信不疑的來到神面前。所以,我求你們不要因我為你們所受的患難喪膽,這原是你們的榮耀。

 
靈修指引

保羅說:「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他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保羅為自己被信徒們尊重而感謝,也為自己做傳揚十字架的道理的志業而感謝。他沒有認為自己必然受信徒們尊重,亦不以為自己選擇去做的就是自我的成功與榮耀。…

保羅說:「神還賜我這恩典!」這句話充滿了感激之情,亦表達一份真實的「謙遜」。…對!真實的「謙遜」和由衷的「感激」是彼此相連的。「謙遜的心」會生發「感激之情」。存著謙遜的心看己、看人、看神,會容易對己、對人、對神產生感激。…

保羅很重視謙遜,也常在書信中教導信徒們學習。…他幾乎在每一封書信中都提及謙遜的功課,例如,在以弗所書第四章,他勸勉信徒:凡事謙虛。(四2)。…

為甚麼謙遜跟感激是彼此相連的?…首先,我們要明白,謙遜不是「不得不承認自己無能」。謙遜的人不是自認為沒有價值、沒有貢獻、笨拙愚昧,走路低著頭,縐著眉的樣子。不是因為自身缺乏、缺憾,比不上人,於是只好「謙遜」一點。…婉惜的說,這是自卑;而自卑的心並不容易生發感激,反可能會生出嫉妒。…

謙遜又不是心知自己才藝、成就、表現勝人一籌,沾沾自喜,但為要給人一個「富修養」的形象,於是常常掛在嘴邊:「這是神的恩典,這是神的恩典,我不算甚麼。」…我們知道,這不是謙虛,乃是虛偽,是一字之差而已。…虛偽的心念所發的感謝言詞,可能非常美麗,但沒有真感情,乃像糠秕被風吹散,不會留在人的內心。…

范尼隆(《心的割禮》一書的作者)寫信提醒一位接受靈修指導的信徒:「…我要順便警告你,聽起來謙卑的言語,也會是一種試探。我們很容易用謙卑的言語來說話,因為這樣子是很好聽的,但其實默默地做個謙卑的人是更好的,你對那能言善道的謙卑要很小心。…」(68-69頁)」

謙遜長自一顆常感不配的心。大部份人都能自然地可以說話、看書、寫字、穿衣、走路(除了少數的弱智或殘障的人,需要辛苦地學習或依賴親朋或工具扶助),但並不是大部份人中的大部份人,都會為自己所能、所有的常感不配。那些常感不配的人,會為生命所賦予的一切,衷心感謝。那些常感不配的人有福了,他們會較容易接受現實、安分守己、放開得失。…保羅說:「神還賜我這恩典!」…這是他在被囚禁的時候說的。…

對!常感不配的心孕育出一份謙遜的氣質。…怎樣培養常感不配的心?…

讓我們認真想想:在生命中有甚麼是您和我「應該配得」的?…您可以在一張紙上列出您所有的,如家人、朋友、學歷、錢財、房子、健康…,然後您認為那一樣是您「應該配得」的,便把它圈起來,再想想您可以怎樣永遠把它留住。…

您可能已經記起保羅曾說:「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提前六7)……

 
《誦禱心曲》版權屬譚沛泉博士所有,承蒙允許刊載。
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
 
 

誰是真正的罪人?

粵語 國語

第8天


讀經:   路加福音七章36至50節
這是一個只有路加記載的比喻,在其他福音書找不到。它非常簡短,全部只有兩節;然而,當耶穌將它應用到在場的兩個人身上,卻帶出了極大的教訓。

西門是一個心硬的法利賽人。法利賽人是一群律法主義者,他們在路加福音總共出現過28次,每次出現幾乎都是為要反對耶穌。因此,西門為何邀請耶穌到他家中作客,倒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

西門的反應是意料中事;耶穌正是順著他的反應而說出這個簡短的故事。比喻中的兩個人都欠同一個債主的債。這正是我們人類的寫照。我們每個人都犯了罪,虧欠了神。比喻中的兩人都無力償還債項,我們也是落在同樣的光景中。當他們聽到債主說:「我免了你們兩人的債。」是何等喜出望外!

好了,焦點如今落在事件中的主角──西門的身上。當耶穌問他:「這兩人誰會愛他更多呢?」西門唯有硬著頭皮承認是那個欠債較多的人。

接著,基督一針見血地向他指出:「你認為你沒有罪,不需要赦免。但這個女人知道她有罪,需要尋求赦免。你的驕傲使你不願意認罪,但她願意認罪,所以便得蒙赦免,難怪她會如此感恩。」

神赦免了我們多少罪債呢?我們能看到我們自己的境況嗎?或是我們仍然被驕傲自大的心所蒙蔽,認為自己比別人優秀?

我們向神為我們所做的獻上感恩。你準備用甚麼實際行動來表達感恩呢?

~~~~~~~~~~~~~~~~~~~~~~~~~~~~~~~~~~~~~~~~~~~~~~~~
WHO WAS THE REAL SINNER?
Day 8


Bible Reading:   Luke 7:36-50
Here is one of the parables Luke gives us which are not found in the other gospels. It is very short - only two verses, but is tremendously powerful in the hands of Jesus as he applies it to the other two people involved in the unusual incident.

Simon the cold heart was a Pharisee. This group of legalists is mentioned 28 times in Luke. Almost every time they are shown in opposition to Christ. It would be interesting to know why Simon invited Christ to his home.

Simon's re-action was obvious and it was that which moved Christ to tell this brief story. It is interesting that in the parable, the two men owed money to the same person. That is our position. Our debt of sin is owed to God. Both men had nothing to pay. We don't either. What a surprise when the money-lender said, 'I forgive you both .'

Now came the pointed finger, at Simon. First the question 'Which of these two will love him more?'. Simon had to grudgingly admit it was the man with the bigger debt.

Then Christ pressed home the application. 'You think you hardly need to be forgiven. This woman knows her need. Your pride will keep you back. She admits her position and she has been forgiven. No wonder she had done this.'

How much have we been forgiven? Can we see this ourselves? Or is our pride still telling us that we are better than somebody else?

Why not thank God for what he has done? Is there some practical, tangible way in which you can share your gratitude to him for his wonderful, continuing forgiveness?

文章內容由個別機構或作者提供,國證網絡只負責發佈及製作,
如欲轉載或對內容有任何意見,請聯絡有關機構或聯絡國證網絡代轉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