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2011-05-07 Devotionals Today

知信行網上團契為各主內肢體提供的每日靈糧,歡迎訂閱推介奉獻支持
《網絡天糧》查詢,請電郵:ccf@ccfellow.org

訂閱天糧 | 轉介天糧 | 修訂訂閱 | 奉獻支持


摩西──民族領袖生命之隱密處
神的引導
人物介紹及操練建議(按此)

 
經文:
出埃及記十二40-41,37;十三17-18;21-22;民數記九22-23

40以色列人住在埃及共有四百三十年。
41正滿了四百三十年的那一天,耶和華的軍隊都從埃及地出來了。

37以色列人從蘭塞起行,往疏割去;除了婦人孩子,步行的男人約有六十萬。

十三17-18;21-22
17法老容百姓去的時候,非利士地的道路雖近,神卻不領他們從那裡走;因為神說:恐怕百姓遇見打仗後悔,就回埃及去。
18所以神領百姓繞道而行,走紅海曠野的路……
21日間,耶和華在雲柱中領他們的路;夜間,在火柱中光照他們,使他們日夜都可以行走。
22日間雲柱,夜間火柱,總不離開百姓的面前。

民數記九22-23
22雲彩停留在帳幕上,無論是兩天,是一月,是一年,以色列人就住營不起行;但雲彩收上去,他們就起行。
23他們遵耶和華的吩咐安營,也遵耶和華的吩咐起行。

 
經文默想:
神對以色列人的引導是怎樣的清晰?    
 
神的引導

  要帶領約一百萬以上的人,在曠野渡過四十年流浪的生活,實在毫不簡單,摩西怎能承擔此責任呢?他其中一個秘訣是:按神的引導而行。因為神絕不誤事!也絕不誤時!

  神不誤事,因為祂知道百姓的情況與需要。有時在人看來,有一條路是最短速和最好的;但在神來看,另一條路會較適合百姓,因此祂帶領他們繞道而行,避免一些可能發生的問題。神絕不會叫人走冤枉路。

  神不誤時,因為祂有自己的時間和旨意。祂不是漫無目的地帶領百姓去東闖西闖,祂有全盤計劃。「正滿了四百三十年的那一天」,是祂所定的準確日期和時間,沒有多,也沒有少。不論是兩天,是一月,是一年,時間是多長或多短,祂都計算清楚,十足無誤。

  神的引導也是清晰的。有火柱、雲柱,不分晝夜去引導百姓向左或向右,停留或起行。百姓夜間需要光明,就光照他們,總不離開百姓。摩西需要做的,只是按祂的引導而行。「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賽三十21)

 
人生應用:
回想以往,神曾在何事上清晰地引導我?
 
靈性格言:
信念
但我不相信真正的偉大需要鎂光來照明,只相信所有值得去做的事,都值得一心一意全人投上去做。  ~楊牧谷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八福

第127天

貧窮得可以接受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15節)
 

經文

馬可福音十13-31

13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穌摸他們,門徒便責備那些人。
14耶穌看見就惱怒,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
15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
16於是抱著小孩子,給他們按手,為他們祝福。
17耶穌出來行路的時候,有一個人跑來,跪在他面前,問他說:良善的夫子,我當作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
18耶穌對他說:你為甚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
19誡命你是曉得的: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不可虧負人;當孝敬父母。
20他對耶穌說:夫子,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
21耶穌看著他,就愛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
22他聽見這話,臉上就變了色,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
23耶穌周圍一看,對門徒說: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
24門徒希奇他的話。耶穌又對他們說:小子,倚靠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
25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
26門徒就分外希奇,對他說:這樣誰能得救呢?
27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是不能,在神卻不然,因為神凡事都能。
28彼得就對他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了。
29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兒女、田地,
30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姊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
31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

 

信息分享

在今天學習的開始,我請你問一問自己:如果快樂不是我們可以製造的,而是我們所領受的,那麼我們當如何去接受它?請再次聆聽耶穌的話:「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虛心」是甚麼意思?有些人告訴我們,這句話應該讀成:「貧窮的人靈裡有福了」,這個觀念是來自路加福音六章20節,那裡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不過我們的主在這裡不是指物質上的貧窮,而是靈性的貧乏,祂說:「靈裡貧窮的人有福了。」「貧窮」的希臘語是ptochos,是指在選擇下的貧窮,表示主動倒空自己內在的所有;它是指那些選擇貧窮,以致是貧窮得可以去接受的人。有一個譯本翻譯為:「那些在靈裡能夠接受的人有福了」──那些樂意空出雙手,放棄財產,讓神的豐富充滿的人。

耶穌給快樂的第一條處方是主動捨棄自我的行動。這與一般的快樂處方相反,因為它們強調的是「堅持」、「爭取」、「發表」或「確定」。然而,耶穌說邁向精神和靈性健康的第一步是自我捨棄。這是我們必須作的決定,以能伸出手來接受基督──以倒空的手,要留意,必須以倒空的雙手。很多人找不到基督,是因為他們不願接受;基督不能將自己給予他們,因為他們沒有把自己獻上給祂。

 
「我們必須以倒空的雙手來接受基督」
 

進深研究

可九30-37;太十40;路八40;約一12

1. 門徒有甚麼態度?
2. 耶穌有甚麼回應?

 

祈禱

天父,請幫助我丟棄一切,讓我可以找到您。我要接受這第一條處方:謙卑承認我的需要並虛心接受。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本文英文版權屬 CWR 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 讚美之泉音樂事工 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心的改造:尊重,憐憫,寬恕
尊重別人的感受
每月內省(按此)

 
經文:
羅馬書十二15

15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

 
經文背景:
保羅指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在乎能彼此分享快樂與憂愁。
 
經文默想:
1. 與人同樂同哭需要甚麼心態?
2. 與別人分享分擔,對於自己的生命有甚麼影響?
   
 
尊重別人的感受

  這是一個對人失去共鳴與感覺的世代。人們愈來愈講求效率,社會充滿競爭的氣氛,人的感情漸漸變得冷酷和麻木。人對名譽、地位、才幹、金錢的重視與關注,遠遠超過尊重人的需要和感受!

  保羅教導信徒要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這是直接挑戰信徒情感的教導,勉勵我們要因著對他人的尊重,而學會與別人分享喜樂,同擔憂患。

  要尊重人的喜樂,這需要崇高的品格,不但對人沒有嫉妒的心,且看見對方被人推崇稱讚時,心中能喜樂,視對方的成功為自己的成功。

  要尊重人的哀哭,這需要深度的感情,進入他實況的處境裡,體諒他的苦情,接納他的眼淚,視他的悲苦為自己的痛苦。

  弟兄姊妹啊!在你一天的生活中,有多少時候能夠意識到身旁的人的感受,以尊重之心來回應他們呢!

 
人生應用:
我能否體會別人的快樂與哀傷?我有用心聆聽別人的傾訴嗎?
 
靈性格言:
人要成聖,得先奉獻他的金錢。  ~史密斯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第213天
感恩不配

如果我們心存感恩,生活的質素與面貌將會很不一樣。

請您安靜下來,慢慢地從心裡誦讀以下的經文。您可以不斷重覆地誦讀,讓經文在您心中回響。在讀的時候,請特別留意「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他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這一句。

經文
以弗所書三7-13

我作了這福音的執事,是照神的恩賜,這恩賜是照他運行的大能賜給我的。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他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又使眾人都明白,這歷代以來隱藏在創造萬物之神裡的奧祕是如何安排的,為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這是照神從萬世以前,在我們主基督耶穌裡所定的旨意。我們因信耶穌,就在他裡面放膽無懼,篤信不疑的來到神面前。所以,我求你們不要因我為你們所受的患難喪膽,這原是你們的榮耀。

 
靈修指引

保羅說:「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他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保羅為自己被信徒們尊重而感謝,也為自己做傳揚十字架的道理的志業而感謝。他沒有認為自己必然受信徒們尊重,亦不以為自己選擇去做的就是自我的成功與榮耀。…

保羅說:「神還賜我這恩典!」這句話充滿了感激之情,亦表達一份真實的「謙遜」。…對!真實的「謙遜」和由衷的「感激」是彼此相連的。「謙遜的心」會生發「感激之情」。存著謙遜的心看己、看人、看神,會容易對己、對人、對神產生感激。…

保羅很重視謙遜,也常在書信中教導信徒們學習。…他幾乎在每一封書信中都提及謙遜的功課,例如,在以弗所書第四章,他勸勉信徒:凡事謙虛。(四2)。…

為甚麼謙遜跟感激是彼此相連的?…首先,我們要明白,謙遜不是「不得不承認自己無能」。謙遜的人不是自認為沒有價值、沒有貢獻、笨拙愚昧,走路低著頭,縐著眉的樣子。不是因為自身缺乏、缺憾,比不上人,於是只好「謙遜」一點。…婉惜的說,這是自卑;而自卑的心並不容易生發感激,反可能會生出嫉妒。…

謙遜又不是心知自己才藝、成就、表現勝人一籌,沾沾自喜,但為要給人一個「富修養」的形象,於是常常掛在嘴邊:「這是神的恩典,這是神的恩典,我不算甚麼。」…我們知道,這不是謙虛,乃是虛偽,是一字之差而已。…虛偽的心念所發的感謝言詞,可能非常美麗,但沒有真感情,乃像糠秕被風吹散,不會留在人的內心。…

范尼隆(《心的割禮》一書的作者)寫信提醒一位接受靈修指導的信徒:「…我要順便警告你,聽起來謙卑的言語,也會是一種試探。我們很容易用謙卑的言語來說話,因為這樣子是很好聽的,但其實默默地做個謙卑的人是更好的,你對那能言善道的謙卑要很小心。…」(68-69頁)」

謙遜長自一顆常感不配的心。大部份人都能自然地可以說話、看書、寫字、穿衣、走路(除了少數的弱智或殘障的人,需要辛苦地學習或依賴親朋或工具扶助),但並不是大部份人中的大部份人,都會為自己所能、所有的常感不配。那些常感不配的人,會為生命所賦予的一切,衷心感謝。那些常感不配的人有福了,他們會較容易接受現實、安分守己、放開得失。…保羅說:「神還賜我這恩典!」…這是他在被囚禁的時候說的。…

對!常感不配的心孕育出一份謙遜的氣質。…怎樣培養常感不配的心?…

讓我們認真想想:在生命中有甚麼是您和我「應該配得」的?…您可以在一張紙上列出您所有的,如家人、朋友、學歷、錢財、房子、健康…,然後您認為那一樣是您「應該配得」的,便把它圈起來,再想想您可以怎樣永遠把它留住。…

您可能已經記起保羅曾說:「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提前六7)……

 
《誦禱心曲》版權屬譚沛泉博士所有,承蒙允許刊載。
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
 
 

不可轉讓

粵語 國語

第7天


讀經:   讀經;馬太福音二十五章1至13節
差不多所有門票都印有「不可轉讓」這個條款。換言之,門票只可供購票者或持票人使用。此外,多數社團組織的會員資格也不可以轉讓。我們深明這個規矩的道理,也樂於遵守。

今天的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為迎接新郎來到所作的事前準備,也是「不可轉讓」的。

當時在戶外使用的油燈,是用浸過油的布條,放在一個盛著油的器皿中,點著後再將它固定在一根柱上作照明。由於容器很小,需要每十五分鐘添油一次。所以,很容易理解那五個童女說:「我們的燈要滅了。」因為她們沒有預備足夠的油。正如我們的主說:「有五個聰明的童女(她們預備了足夠的油),和五個愚拙的童女。」

這個比喻的重點是要指出,我們必須在危機發生之前作好準備。故事所言的危機,是新郎延遲來到,以致五個愚拙的童女所預備的油不夠用。若非是新郎延遲到達,沒有人能分出十個童女的聰明和愚拙。現實中的「危機」,就是我們都在等候基督的再來。

基督在這個比喻之前和之後的信息,都指出當祂再來時,便會將人分為兩大類。例如,兩個人在田間,一個被接走,一個留下來。僕人會分出誰忠心,誰不忠心。此外,綿羊也會從山羊中分別出來,分別接受審判。

也許,沒有任何寫照,比那五個沒有作好準備的童女更可憐和悲慘了。她們眼巴巴地看著自己預備的油用完,苦苦哀求新郎開門卻遭到拒絕:「我不認識妳們!」

我們有很多東西都可以互相分享,可是,準備基督再來一事,每個人卻要自行負責,救恩是不可轉讓的!所幸的是:我們如今還有時間作準備!

~~~~~~~~~~~~~~~~~~~~~~~~~~~~~~~~~~~~~~~~~~~~~~~~
NON-TRANSFERRABLE
Day 7


Bible Reading:   Matthew 25:1-13
You have seen those words on almost every kind of ticket you have ever purchased. They mean that the ticket is only available for the person or by whom it was purchased. We understand exactly what they mean. Even membership in clubs are 'non-transferrable' .

Here in our story it is preparedness for the coming of the bridegroom which proved to be 'non-transferrable'.

The outdoor oil lamps of the day were mostly oil soaked rags, (with a small reservoir), mounted on a pole. The reservoir needed to be refilled about every fifteen minutes. It is easy to see how the five of the girls said, 'Our lamps are going out'. They did not have extra oil with them. As our Lord said, 'Five were wise (and took extra oil) and five were foolish'.

The point of the parable emphasises the need to be prepared before the crisis hour arrives. Here it is the arrival of the bridegroom. Until then it would have been hard to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reality it is a picture of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In his previous messages (and in his message to follow) Christ spoke of the division that would occur at his sudden return. Two men in the field, one is taken the other left. The parable of the faithful and the unfaithful servants speaks of division. The judgment of the sheep and the goats tells the same story.

There is perhaps nothing so tragic, so pathetic than the picture of those five unprepared girls. The awful shock of their empty jars and the finality of the answer of their request. And lastly the closed door and the words, 'I don't know you'.

We can share many things in life but readiness for Christ's return is an individual matter and salvation is non-transferrable.

The good news is - there is still time to get ready, NOW.

文章內容由個別機構或作者提供,國證網絡只負責發佈及製作,
如欲轉載或對內容有任何意見,請聯絡有關機構或聯絡國證網絡代轉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