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2011-02-25 Devotionals Today

知信行網上團契為各主內肢體提供的每日靈糧,歡迎訂閱推介奉獻支持
《網絡天糧》查詢,請電郵:ccf@ccfellow.org

訂閱天糧 | 轉介天糧 | 修訂訂閱 | 奉獻支持


 

神的異象

第56天

沒有藉口

 
「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14節)
 

經文

馬太福音十三1-17

1當那一天,耶穌從房子裡出來,坐在海邊。2有許多人到他那裡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眾人都站在岸上。3他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道理,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4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5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6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7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長起來,把他擠住了;8又有落在好土裡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9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10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對眾人講話,為甚麼用比喻呢?11耶穌回答說:因為天國的奧祕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12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13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14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15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16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17我實在告訴你們,從前有許多先知和義人要看你們所看的,卻沒有看見,要聽你們所聽的,卻沒有聽見。

 

信息分享

我們如何能明白昨天讀到神對以賽亞所說的奇怪的話:「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

這裡用了希伯來語言的所有特色,來描述那些對主的話內心堅硬的人的情況。我們需要明白,福音不單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對接受的人是好消息;對拒絕的人則是壞消息。讓人聽到並接受的福音是生命;讓人聽到但被拒絕的福音是死亡。正如鍾馬田(Martyn Lloyd-Jones)博士說:「同一個太陽它使冰溶化,也令濕土變硬。」有趣的是,耶穌在今天的經文引述以賽亞的話,應用在祂當時的人身上。事實上,以賽亞這些話(的一部分),在四福音都可以找到。使徒保羅在使徒行傳最後一章解釋神將焦點由猶太人轉向外邦人,並講述外邦人和固執的猶太人不同,說外邦人「必聽受」時,也引述這些話(徒二十八28)。

重要的是,要知道以賽亞書六章9節的神、或者今天這段經文裡的耶穌,都沒有說有些聽到的人不會明白,而是說那些不願意聆聽主的話的人,會發覺真理是向他們隱藏的。但為甚麼要向那些不願意接受的人傳福音?那是因為要揭露及強調他們硬心的拒絕,以致沒有人可以說他們聽不見。在審判來臨時,他們便完全沒有藉口了。

 
「聽到但拒絕的福音是死亡」
 

進深研究

羅一18-23;約十五22

1. 羅馬書為甚麼說人們沒有藉口?
2. 耶穌為甚麼說人們沒有藉口?

 

祈禱

天父,我更清楚地看到,您的話不單是拯救的話,也是冷酷的話;它醫治人,也使人心剛硬。求您拯救我,不要讓我容許自己的感受妨礙您的話成就。奉耶穌的名祈求,阿們。
 
本文英文版權屬 CWR 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 讚美之泉音樂事工 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行為的改造:分享
記念的行動
每月內省(按此)

 
經文:
希伯來書十三3

3你們要記念被捆綁的人,好像與他們同受捆綁;也要記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內。

 
經文背景:
寫希伯來書的時期正值羅馬政府迫害基督徒,許多人被下監及迫害。
 
經文默想:
1. 對於那些被捆綁和受逼害的信徒,可以怎樣記念他們?
2. 別人的受逼迫帶給你甚麼啟示呢?
   
 
記念的行動

  這裡的記念是帶有行動性的。以行動表明對受困者的思念,這是初期教會實踐分享生命的具體表現。據說當時若有信徒因信仰而受羞辱苦害、捆綁下監時,必不會被肢體們所遺忘,或疏忽照顧的。各處的肢體都會設法,或透過書信、或透過供應以傳送記念的深情,有時甚至差派代表將安慰與服侍,具體地投放在受苦者身上,使他能分享到肢體那充滿愛的生命。

  在這末世時代,基督徒要持守信仰,就得面對很多挑戰與壓力。教會這屬靈團契,應該不斷進深操練分享生命,這樣才能同舟共濟,克服危機、得勝考驗。

  弟兄姊妹,在很多不准公開傳揚基督的國家中,有不少宣教士和信徒正在孤軍作戰,你有否想過要成為他們的支持者,或以禱告,或以書信、財物等,讓他們得享你的生命呢?

 
人生應用:
我有否記念那些正在為主受苦的宣教士和信徒?我能具體地做些甚麼?
 
靈性格言:
救恩是免費的,可是成為門徒卻要付上我們一切所有作代價。  ~葛理翰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第142天
怎樣活著才不會死?

如果活著的時候也會「死」,變成了「行屍走肉」,那麼,我們就該注意如何好好的生活了。

請您安靜地、慢慢地從心裡誦讀以下的經文。您可以不斷重覆地誦讀,讓經文在您心中回響。在讀的時候,請特別留意「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他叫你們活過來」這一句。

經文
以弗所書二1-3

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他叫你們活過來。那時,你們在其中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我們從前也都在他們中間,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為可怒之子,和別人一樣。

 
靈修指引

「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他叫你們活過來。」…靈性的死亡不是「將來式」的,乃是在現世的生活中隨時發生的。正如保羅說,我們也曾死了,可幸的是,神使我們活過來。…

所以,不要以為信仰基督,是為了將來,死後可以再獲重生不死的機會。如果信仰基督並沒有使我們在今生活過來,亦不必妄想等待來世重生。…

如果我們害怕死亡,是害怕死了後不再復生?…如果「死了後不再復生」是可怕的,是因為「已死的我」再不能像生前一樣過快樂的日子?…我們還是怕「已死的我」要承受生前作孽的報應嗎?…

讓我們停下來想一下:如果在生的日子都是很快樂、滿足、無憾的,那麼,面對死亡也就釋懷,亦無需渴望死後才補償生前沒有享受過的快樂。…又如果在生的日子都沒有做傷天害理的事,並且是安份守己、悲天憫人的,那麼,面對死亡也無需畏懼,彷彿大難臨頭一般。…

這樣看來,生與死緊密連繫。在生的生活心境和態度,影響著對日後那死亡一天的觀點及感受。每天的生活,並不是試圖遠離死亡,乃是著實地迎接它,因為死亡好像每天都會遇見的夜幕低垂一樣。…

同樣,保羅說:「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他叫你們活過來。」他是提醒我們,要好好地生活。…如果我們是像死了一般(或說是「行屍走肉」式)的生活,那麼,日後的死亡便成為可怕的事件。…

感謝上主,雖然我們也曾活像死去的人,沒有靈性觸覺,隨波逐流、不由自主、沉溺自負,但被上主喚醒,重新活過來。…

既然是「活人」,讓我們自重自愛,謹慎自守,真正的「生活」。要留意自己會容易在那些「過犯罪惡」之中死去。…那些往往叫您靈性死亡的「過犯罪惡」是甚麼?…請您靜下來反思,會致您於「死」的是甚麼。……

請時常把主教導的祈禱,守在心間:「天父,不要叫我遇見試探,救我脫離凶惡。」並在生活上鍛鍊,去跳越那些死亡陷阱。…祝您生活快樂、滿足、無憾。……

 
《誦禱心曲》版權屬譚沛泉博士所有,承蒙允許刊載。
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
 
 

右手相交之禮

粵語 國語

第25天


讀經:   加拉太書二章1至10節
當我們在一個基督徒群體中,感受到被其他信徒接納,我們必然感到很喜樂。相信我們各人都曾有過這種被接納的感覺,它會給我們帶來多方面的意義。

當保羅回想昔日,他和巴拿巴到耶路撒冷教會參加一個重要會議時,眾使徒與他們用右手行相交之禮,他就感到非常喜樂。對他而言,這並非一個簡單的握手,而是代表著一種認可:認可他所傳講的信息,以及認可神差派他作外邦人使徒的職份。

我們可以在使徒行傳第十五章找到這次教會會議的背景。但保羅在這裡卻指出,他是在一個特別的啟示引導之下,去到那裡開會的(2節)。

那是一次極為重要的教會會議。保羅不單與巴拿巴同去,而且還帶同一位年輕的希臘信徒提多同行(3節)。當時的提多還沒有受割禮。他們會接納提多嗎?律法主義者出言批評他,可是,當日的會議議決卻最終讓福音的恩典得勝。眾使徒與保羅站在同一陣線,堅拒律法主義者的立場。會議最終圓滿結束(9、10節),讓保羅再無後顧之憂,以後可以放心在外邦人中間傳揚真正的福音。

讓我們反問自己,我們會不會變成律法主義者呢?定立規則很容易,建牆也比造橋容易得多。然而,我們卻絕不該要求福音妥協,也絕不該在福音以外加添甚麼,以致把某些人摒除在救恩門外──基督正是甘願為他們而受死的!我們有沒有製造任何障礙,去攔阻我們的鄰舍信主呢?我們對人的「接納程度」究竟如何?

~~~~~~~~~~~~~~~~~~~~~~~~~~~~~~~~~~~~~~~~~~~~~~~~
THE RIGHT HAND OF FELLOWSHIP
Day 25


Bible Reading:   Galatians 2:1-10
THE RIGHT HAND OF FELLOWSHIP

What a wonderful feeling it is when we are "accepted" especially by a group of fellow-believers in Christ. We all have that experience somewhere at some time. It has meant very much in every way.

Paul's feelings were very deep as he remembered that tremendously important conference in Jerusalem when he and Barnabas were given the right hand of fellowship by the earlier apostles (v.9). It was more than a handshake. It was a recognition of the message and the ministry God had given to him as an apostle to the Gentiles.

The background of this first church conference or council is found in Acts chapter 15 but Paul says here that he went (v.2) under the guidance of a special revelation (Williams translation).

It was a remarkable council meeting. Paul had brought with him not only Barnabas, but also Titus (v.3), a Christian Greek who had never been circumcised. Would he be accepted? The legalists spoke against him but the grace of the gospel won the day. The apostles stood with Paul against the legalists and the council ended on a happy note (vv. 9,10), clearing the way for the spread of the true gospel among the Gentiles.

Are we ourselves ever too legalistic? Am I? Isn't it easy to set rules? It is easier to build walls than to build bridges, isn't it? We must never compromise the gospel. We must never add to it but it is so easy to exclude from our friendship the very ones for whom Christ has died. Does that include our neighbours? How is our "acceptance" level today?

文章內容由個別機構或作者提供,國證網絡只負責發佈及製作,
如欲轉載或對內容有任何意見,請聯絡有關機構或聯絡國證網絡代轉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