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2010-05-19 Devotionals Today

知信行網上團契為各主內肢體提供的每日靈糧,歡迎訂閱推介奉獻支持
《網絡天糧》查詢,請電郵:ccf@ccfellow.org

訂閱天糧 | 轉介天糧 | 修訂訂閱 | 奉獻支持

青草地上


心的改造:尊重,憐憫,寬恕
要憐愛寄居的人
每月內省(按此)

 
經文:
申命記十12-22

12以色列啊,現在耶和華你神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敬畏耶和華你的神,遵行他的道,愛他,盡心盡性事奉他,13遵守他的誡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為要叫你得福。14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地和地上所有的,都屬耶和華你的神。15耶和華但喜悅你的列祖,愛他們,從萬民中揀選他們的後裔,就是你們,像今日一樣。16所以你們要將心裡的污穢除掉,不可再硬著頸項。17因為耶和華你們的神他是萬神之神,萬主之主,至大的神,大有能力,大而可畏,不以貌取人,也不受賄賂。18他為孤兒寡婦伸冤,又憐愛寄居的,賜給他衣食。19所以你們要憐愛寄居的,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20你要敬畏耶和華你的神,事奉他,專靠他,也要指著他的名起誓。21他是你所讚美的,是你的神,為你做了那大而可畏的事,是你親眼所看見的。22你的列祖七十人下埃及;現在耶和華你的神使你如同天上的星那樣多。

 
經文背景:
作者勸導以色列民要遵守神的律例和教訓,並且關心社會中貧困的人,因為這是得福的途徑。
 
經文淺釋:

「將心裡的污穢除掉」(16節)─ 原本指心裡的割禮,即內心的改變,使之成為聖潔並歸給神。

 
經文默想:
1. 神為何要為孤兒寡婦伸冤?
2. 在埃及寄居的生活對以色列人有何啟迪?
   
 
要憐愛寄居的人

  神的憐憫是本於祂的愛,從而引發祂的行動。他滿有能力,卻不以貌取人,也不受賄賂。因祂的本性,以色列百姓才能蒙神的拯救,從一個寄居為奴的民族,改變成有地、有土的國家。在這光景中,神提醒百姓:當記念自己曾作過寄居者,也要默想神是一位憐愛的神,就當憐愛寄居的人。

  你今日成為何等樣的人,豈不是出於神的憐愛嗎?我們既嚐過這恩典的滋味,就當學效神的憐憫,憐恤有需要的人,誰是你所知的寄居者呢?誰是你的鄰舍呢?不是在你身旁的人麼?不是你天天見面的人麼?你看見他們的困苦嗎?看見他們內心的掙扎嗎?你要憐愛他們,因你也曾受困苦,卻已得神的憐憫。

 
人生應用:
我是否常常回想自己蒙憐憫的日子,以致我能同樣地憐愛在困苦中的人?
 
靈性格言:
懶散和怯弱是靈修生活的兩大敵人。  ~多瑪斯.麥純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第226天
心裡的力量

能夠面對人生逆境,迎接艱難生活,乃在於心裡的力量剛強不息。

請您安靜下來,慢慢地從心裡誦讀以下的經文。您可以不斷重覆地誦讀,讓經文在您心中回響。在讀的時候,請特別留意「求他按著他豐盛的榮耀,藉著他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這一句。

經文
以弗所書三14-21

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天上地上的各(或譯:全)家,都是從他得名。)求他按著他豐盛的榮耀,藉著他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但願他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阿們!

 
靈修指引

在保羅的時代,教會剛剛形成,按現代的說法,是一個「新興宗教」,仍屬社會上的「少數」,而且還未組織起來。遇上拒絕、反對、排斥,甚至攻擊,是常見的事。敵意的破壞和人身攻搫,有時候來自羅馬政府,亦會有猶太教內的領袖及信眾策動。…

在這種情況下做基督徒,是一個代價不輕的抉擇,生活充滿挑戰。保羅很清楚他們內心遇到的沖擊,所以鼓勵他們:「不要喪膽」(13節)。而且,他亦常記念他們,求神「叫他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

保羅沒有祈求主為他們挪開信仰路途上的險阻。他求主「叫他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對!只要「心裡有力量」,就能夠逆境自強。…

我時常記得一個少年人,他叫小偉。大約三十多年前的一個傍晚,一個初中年紀的少年人,隨著母親往不同的五金工場收廢鐵片。…我在年少時期,由於家貧,大約在讀中學三年級,便開始一星期有好幾天下課後到哥哥的工場幫一點忙,直到晚上十時後才停工。在那時候,我的內心常感到人生路遙遙,步履又崎嶇,走得既害怕又困倦。…

那一天傍晚,小偉和蘭姨又來我哥哥的工場收廢鐵片了。小偉比我要小三至四歲,他們一家很窮,生活艱苦,小偉每天放學後就幫助母親收廢鐵片。…

搬運零碎鐵片是很危險的工作,手部經常會被割傷。那天晚上,他們如常的來。工作不久後小偉右手被鐵片割傷,傷口很深,不停流血。他的母親蘭姨看見,馬上照顧他。蘭姨抱著孩子,緊握他一雙淌血的手,面上的淚水與汗水交融。我也在旁協助。這時,小偉看著母親,說:「媽媽,我沒有事,不用哭。」…

那兩母子彼此支持、照顧的一幕,永遠留在我的心間。…自此,我跟小偉也相熟起來。這個少年人心裡的力量十分剛強,他默默的鼓舞我的心,迎向生活的挑戰。…

保羅對信徒的鼓勵和祈禱,就是一份感染力。他不是在一個安逸的境況下,說一些勵志說話,說一些動人的禱文。保羅當時正身處困厄、患難中,他對信徒所說的話,正是呈現他心裡一份剛強的力量。…信徒看見保羅怎樣走下去,就明白為甚麼他這樣為他們祈禱:「叫他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

當保羅想起教會信徒,便深知他們需要的是甚麼:「叫他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因為,「心剛強起來」,也是保羅自己所需要的。…

能夠面對人生逆境,抑接艱難生活,乃在於心裡的力量剛強不息。…

在此刻的生活上,您也需要這一份心裡的力量嗎?…您也想起,在您的家人、朋友中,誰需要一份心裡的力量,來面對他們遇到的困境?…請您靜下來,為自己,也為他們祈禱:「求主叫XXX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

 
《誦禱心曲》版權屬譚沛泉博士所有,承蒙允許刊載。
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
 
 

機會是轉瞬即逝的

粵語 國語

第 19 天

讀經:馬可福音十章45至52節

  我們從福音書讀到耶穌治病的故事,通常都只知道患者的病症,例如,是十個痲瘋病人、一個生下來瞎眼的,和一個癱子等,卻很少知道病者的名字。今天選讀的經文,則是一個少數的例子,把病者的名字告訴我們。

  當然,我們相信基督一定知道每個病者的名字。在祂的眼中,不僅是一大群混雜了男女老少的人,經常圍在祂的身邊;祂實在看見了一個一個有不同需要的人。當我們知道,基督原來認識我們的名字,更知道我們的境況和需要,豈不感到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在祂的心中,我們每個人都佔著一個重要的位置。

  在巴底買這個討飯的瞎子口中,聽到怨懟的話是很正常的。像他這樣可憐的人,很容易會憤憤不平地說:「再沒有人理我死活的了!連神也忘記我了!」不過,經文記載的他,卻不是這個樣子。他好像已經接受了自己的命運,但同時,卻對自己獲得醫治仍然心存盼望。我們怎麼知道呢?憤憤不平的人,通常一開口就只有埋怨和訴苦,很難被外界的事物吸引而有興奮的表現。巴底買卻不是這樣,他一聽見耶穌在他附近經過,就曉得祂是神的兒子,立即呼求祂的幫助。

  巴底買深知這是他得醫治的機會。耶穌在他附近經過,只有短短幾分鐘時間,他若不立即呼叫,機會就轉瞬即逝了。

  可幸的是,基督從來不會因為行色匆匆,忙於處理其他事情,而忽略任何人的需要。祂不理會那簇擁著祂向前走的群眾,曳然止步站著,要聽聽巴底買向祂求些甚麼。

  巴底買來到基督面前,不單要直接說出他的需要,更要公開表明自己的信心。可是,當他真心向基督求取醫治,他的眼睛就立時開了!不過,這僅是他人生轉變的開始,第52節告訴我們,他自那天起,就跟隨耶穌上路。我們從這個故事得到的教訓是:作門徒是始自我們來到耶穌面前祈求幫助,但接著,卻要天天地跟隨主。

反思:
這是耶穌最後一次經過耶利哥,巴底買可能是最後一個得到耶穌醫治的人。如果巴底買沒有趁著耶穌經過的片刻,高聲呼求幫助,他的人生便不能揭開新的一頁了。

~~~~~~~~~~~~~~~~~~~~~~~~~~~~~~~~~~~~~~~~~~~~~~~~
JESUS IS PASSING BY

Day 19

BIBLE READING: Mark 10:45-52

Here is one of the few stories where we know the name of the person Christ healed. We sometimes give names to those who were healed; such as 'the ten lepers', 'the man born blind', 'the lame man' and so on. But we have not been told their names.

Christ would have known their names, of course. To him men and women weren't just crowds, they were individuals with individual needs. Isn't it encouraging to realise that Christ knows our names, our circumstances and our needs? To him, every one of us is important.

It would have been easy for Bartimaeus to become bitter. He could easily have said 'No-one cares whether I live or die. Even God has forgotten me.' But it seems as though he accepted his situation, even though he longed to be healed. How do we know this? Bitter people never become excited about anything except their own bitter circumstances. When Jesus came by, Bartimaeus recognised him as the Son of God and excitedly called out to him for help.

Bartimaeus knew this was his opportunity. He knew it would be gone in a few minutes as Jesus passed on by. He had to act at once. And that is what he did.

How wonderful to think that Christ is never too busy to help an individual. He stopped the whole movement of the crowd just to listen to Bartimaeus and help him.

Bartimaeus had to confess his need. He had to openly declare his faith. He had to ask for help. Immediately the cure came. But it was only the beginning. Verse 52 says Bartimaeus began following Christ that day. Discipleship begins the moment we come to Jesus for help, but it goes on from day to day as we follow Christ.

A THOUGHT:
Bartimaeus was one of the last persons healed. Jesus never went to Jericho again.

文章內容由個別機構或作者提供,國證網絡只負責發佈及製作,
如欲轉載或對內容有任何意見,請聯絡有關機構或聯絡國證網絡代轉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