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2010-03-22 Devotionals Today

知信行網上團契為各主內肢體提供的每日靈糧,歡迎訂閱推介奉獻支持
《網絡天糧》查詢,請電郵:ccf@ccfellow.org

訂閱天糧 | 轉介天糧 | 修訂訂閱 | 奉獻支持


心的改造:清心,愛慕,敬畏
我的百姓卻……
每月內省(按此)

 
經文:
耶利米書八4-12

4 你要對他們說,耶和華如此說:
人跌倒,不再起來嗎?人轉去,不再轉來嗎?
5 這耶路撒冷的民,為何恆久背道呢?他們守定詭詐,不肯回頭。
6 我留心聽,聽見他們說不正直的話。無人悔改惡行,說:
我做的是甚麼呢?他們各人轉奔己路,如馬直闖戰場。
7 空中的觀鳥知道來去的定期;斑鳩燕子與白鶴也守候當來的時令;
我的百姓卻不知道耶和的華的法則。
8 你們怎麼說:我們有智慧,耶和華的律法在我們這裡?
看哪,文士的假筆舞弄虛假。
9 智慧人慚愧,驚惶,被擒拿;他們棄掉耶和華的話,心裡還有甚麼智慧呢?
10 所以我必將他們的妻子給別人,將他們的田地給別人為業;
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一味地貪婪,從先知到祭司都行事虛謊。
11 他們輕輕忽忽地醫治我百姓的損傷,說:
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
12 他們行可憎的事知道慚愧嗎?不然,他們毫不慚愧,也不知羞恥。
因此他們必在仆倒的人中仆倒;我向他們討罪的時候,他們必致跌倒。
這是耶和華說的。

 
經文背景:
神藉先知責備猶大國既藐視神的律法,又偏行己路,因此必受審判。
 
經文淺釋:

1. 「不肯回頭」(5節)─ 不願為自己的罪悔改。
2. 「文士」(8節)─ 負責抄寫聖經、研究律法書及幫律法書寫註解的工作。
3. 「假筆舞弄虛假」(8節)─ 錯誤解釋律法書的意義。
4. 「行事虛謊」(10節)─ 先知和祭司都是神的代言人。當神的刑罰臨到猶大人時,他們不單沒有提醒百姓要悔改,還對他們說:「平安了!」,虛假地傳講神的信息。

 
經文默想:
1. 文士、先知、祭司是一群敬畏神的人麼?為甚麼?
2. 怎樣才是敬畏神的人?
   
 
我的百姓卻 ……

  神竟為一個世代歎息,這歎息流露了祂深沉的傷痛並至高的愛。祂哀歎百姓連飛禽都不如,飛禽不用人的教導或苦口婆心的勸戒,都能知曉神為大自然所定的律,但無奈神的百姓卻不知道神的法則。他們不是不知道,因神早已啟示了,他們乃是藐視神的法則。

  神一方面歎息他們在罪中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因他們仍不回頭尋求祂的面而焦急。「他們棄掉耶和華的話,心裡還有甚麼智慧呢?」不但如此,他們的先知竟輕忽地告訴百姓,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試問神豈能不歎息麼!

  這種歎息深切地表達了祂的愛與迫切。既有這樣的神,我們豈能不尊敬祂呢?無奈現今這個世代仍是這樣輕視神的話,傷了神的心。我們豈能讓祂不斷發出這些歎息卻仍無動於衷呢?在今天的世代,你有聽到神仍發出祂的歎息嗎?你重視神的法則嗎?

 
人生應用:
在生活上,我有沒有傷神的心呢?我是否重視遵行神的法則?
 
靈性格言:
多寬恕,就多被寬恕。  ~貝利
 
 
本文版權屬生命福音事工協會所有,承蒙允准刊載。
背景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承蒙允准使用。

第168天
創造者善意之作

當我們想像自己的生命是上主的精心傑作,那麼,正如許多世界名作一樣,我們這件藝術品的主題又是甚麼呢?上主要我這件作品表達甚麼?

請您安靜地、慢慢地從心裡誦讀以下的經文。您可以不斷重覆地誦讀,讓經文在您心中回響。在讀的時候,請特別留意「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這一句。

經文
以弗所書二4-10

然而,神既有豐富的憐憫,因他愛我們的大愛,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你們得救是本乎恩。 他又叫我們與基督耶穌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 要將他極豐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顯明給後來的世代看。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靈修指引

保羅把神比擬為一位創作大師,而我們的生命是神的偉大作品。…藝術作品總是有主題的,即或是印象派的作品,也隱藏著作者的靈感、意象、心境。…那麼,神精心創作我們這件作品的主題又是甚麼呢?…神要透過我們這件作品,表達甚麼呢?…又或者,神在整個創作過程中一直想著甚麼?…

「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神的創作心意是頗清晰的,原來祂一直想著「善」!神創造我們是「要叫我們行善」,而且,根據和合本修訂版的表達,這句話是如此寫的:「是神早已預備好要我們做的。」…

其實我們不應該太詫異。創作者的氣質、心念、情感總是從作品中流露出來。神本為善,神的慈愛永遠長存,神塑造、繪造我們的時候,只想到善;神所創作的成果,自然也會表達出良善、慈愛,叫觀賞的人也感染到「善」。…

雖然我們對這個發現不應感到意外,但如果我們切身地想,亦難免感到任重道遠,甚至會說:「神啊,您可能過份看重我了。」…

對!「要相信自己的生命被塑造成充滿行善的能力」,對於這個屬靈事實,我們不太容易堅持。「要相信自己的生命被塑造成可以反映神的善」,對於這個信念,我們亦會隨時動搖。…然而,神都對我們充滿信心,因為我們是祂心意之作。祂的良善、慈悲,貫注在我們這件作品的生命之內。…

作為神心意之作,讓我們轉念,不是倚靠自己的公德、功勞,乃是專心於神,那位良善、慈悲的創造者;意思是,在生活待人、扶擇行事的時候,常常深呼吸,默念神的良善、慈悲在自己生命之內,讓自己的心靈接受神的良善、慈悲所薰陶。…

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嘗試這樣的練習,先從與您最接近的人開始吧。或許您會更深的明白保羅所說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願您喜愛自己是神善意之作的事實!……

 
《誦禱心曲》版權屬譚沛泉博士所有,承蒙允許刊載。
音樂版權屬讚美之泉音樂事工所有
 
 

基督給門徒的話

收聽(粵語) 收聽(國語)

第22天


讀經:   約翰福音十三章31至38 節
你有沒有留意,這幾節經文包含了三個獨立的重點?首先,是基督渴望神得著榮耀。其次,是基督吩咐門徒要彼此相愛。最後,是基督明確提醒彼得他將會跌倒。每個重點都可以帶給我們很深的啟發;不過,我們今天只會看看最後一點給予我們的反思。

我們一定記得,彼得在五旬節後滿有能力地為主作工;可惜,我們也一定記得,他曾經三次不認主。他後來得著主的赦免和挽回,實在是新約之中,最讓人激勵的一件事。然而,彼得為何會三次不認主呢?以下是三個可能的原因:

彼得過於自信。我們相信,彼得是出於真誠地說出37節所記的那句話,可是,他卻不曉得自己的軟弱。他不知道自己會被一時之間的恐懼所控制而背信棄義。

此外,按照馬可福音十四章54節的記載,當基督在客西馬利園被人捉拿的時候,彼得並沒有緊緊地跟隨主,他只是「遠遠的」跟著。我們也深深地知道,當我們不緊靠基督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在試探中跌倒。

最後一個原因,是彼得走到爐火中間取暖,卻不察覺圍著爐邊的人,都是攻擊基督的敵人;面對他們的嚴詞質詢和嚴厲指控,他才發現自己招架不來──在他未及制止自己之前,那矢口不認基督的話已經衝口而出。

讓我們小心反思上述這三個原因,在我們身上也會發現這些毛病嗎?我們過往的失敗,也可以用上述的其中一個原因來解釋嗎?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把基督對彼得的嚴詞警告引以為鑒,把它看作是基督給予我們各人的深刻提醒。

牢記:

當彼得再次面對復活了的基督,他便得著基督的赦免。

~~~~~~~~~~~~~~~~~~~~~~~~~~~~~~~~~~~~~~~~~~~~~~~~
CHRIST'S WORDS TO HIS DISCIPLES
Day 22


Bible Reading:   John 13: 31 - 38
Did you notice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separate emphases in these few verses? Firstly, there is Christ's desire that God will be glorified. Secondly, his commandment to us all to love one another. Lastly, his very clear warning to Peter. Each one of these three points has deep meaning for us, but today let's look briefly at the last words, the warning to Peter.

It seems a pity that we remember Peter almost as much by his denial as we do by his mighty work after Pentecost. His restor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encouraging stories in the New Testament. But why did that denial ever take place? Here are three possible reasons:

Peter was foolishly self-confident. He meant every word he said (v. 37) but he didn't know his own weaknesses. He didn't realise how suddenly fear of man can take hold of us and bring us down.

Then when Christ was taken prisoner in the Garden, Peter did not openly put himself close to Christ, but followed 'afar off' according to Mark 14:54. We know ourselves when we are not close to Christ, we often fail too when temptation comes.

The final reason was that when he found himself at a fire among those who were the enemies of Christ, their company proved too much for him. When they questioned him and accused him of being Christ's disciple, the terrible words of denial flowed from his lips before he could stop them.

Think carefully over those three reasons. Do any of them apply to you, to me? Are any of them the explanation of failure in our lives? If so they have a message for us today that is a solemn warning to us even as Christ warned Peter so long ago.

REMEMBER:

Peter found forgiveness when he came face to face with his risen Saviour and Lord.


文章內容由個別機構或作者提供,國證網絡只負責發佈及製作,
如欲轉載或對內容有任何意見,請聯絡有關機構或聯絡國證網絡代轉作者。

沒有留言: